福州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cjzz/150915/4696949.html#穷人#
城市里大多数人住在温暖舒适的高楼大厦里,出入坐着私家车,吃着各种美食,似乎早已忘记了昔日祖辈在贫困线上挣扎的瞬间。
贫穷好像离我们越来越远,大部分90后、00后、10后的人自从出生就生活在这衣食无忧的物质丰富的时代。他们完全不知道、不了解、感受不到什么是贫穷。不知道生活在贫穷状态下的人有多么的无奈和辛酸。
在很多孩子眼里,贫富的差别就是穿不穿名牌,去不去高级餐厅,有没有豪华汽车……
今天早晨和孩子的对话使我感慨颇多!
她问我,“妈妈,你们上学的时候学过《穷人》这篇文章吗?”
我的脑海迅速搜索着关于穷人的课文,没有找到,于是我就问她,“你说一下内容,我看看学过没有。”
她开始给我讲了起来: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在海边生活的夫妇,妻子在家做家务,丈夫出海打鱼。家里有5个孩子,由于太穷了,孩子都没有鞋穿,一年四季光着脚。家里只能吃黑面包,菜只有鱼。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渔夫出海还没有回来。孩子已经睡着了,妻子坐立不安,她担心渔夫的安全,另外她还有一个担心,就是隔壁的邻居。邻居是一个寡妇,独自一人抚养2个孩子,由于生病,估计连饭都没有吃。
于是妻子去敲了敲邻居家的门,无人应答。她感觉出事了,进屋发现可怜的女邻居已经死了,而她的两个孩子则躺在死去的妈妈旁边睡着了。
渔夫妻子把2个孩子抱回了家。到家后,她又开始后悔,带回家里两张吃饭的嘴,害怕渔夫回来会打他一顿。过了很久,渔夫终于平安回来了。妻子跟他说了邻居死去的消息,没敢提孩子。这时候善良的渔夫说,“你赶紧过去把孩子抱回来,快去。”这时候妻子拉开了帘子,露出了熟睡中的孩子们……
我听完故事以后,心里五味杂陈,很不舒服,对于渔夫一家的窘迫生活感到无比的心酸。当我还沉浸在渔夫和妻子的那种对于生活的无奈、痛苦和挣扎时,孩子突然话锋一转,
她笑着说,“妈妈,我们班同学说他们一点也不穷,他还在渔夫和妻子的衣服上画了一个耐克和阿迪的标志,跟我们说,他们穿得起名牌哪还穷呀?他们整天吃面包,吃鱼还算穷吗?”
我问她,“你怎么看?你读了课文有什么感受吗?”
她说,“我没啥感觉。”
突然,我好像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是呀,这不怪他们,对于这一代孩子,从出生到现在一直生活在衣食无忧的环境中。
教科书的本意也许是想让孩子们了解贫穷人的生活状态,进而能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也许对于10岁左右的孩子来说,让他们感悟人生,了解人间的疾苦,确实是要求太高了。
不要说小学生,即使现在的很多成年人,也不理解,不相信真有这么穷的人存在。每每谈到穷人、贫困,我们经常会高高在上的批评穷人,把贫穷归结为不努力,只要努力就能改变生活。
有多少人真正对贫穷有切身感受?又有多少人能够理解处于贫困线下的人是怎样的痛苦挣扎,怎样的无奈呢?
01城市中的隐形人
这是一个真实的事
我家先生在一家国际知名的外企上班。大家都知道,能够入职这家企业的人,至少要英语过专业八级。你一定认为公司的员工拿着高薪,平时出入的都是各国大使馆,一口流利的英语,公司里的所有员工生活的都是非常不错。
但是那天我家先生跟我说了一件事,让我真的很震惊。
他们有一个同事,平时除了工作以外,再也没有跟大家一起出去聚过会,吃过饭。大家都觉得这个人太“抠门”了。有一次,因为工作原因,我家先生要和他一起出去见一个客户,他忘了拿证件,于是两个人先回了一趟他的住处。
他的住处离公司很近,是一个很老旧的小区,楼道的电线裸露着,更让我家那位吃惊的是,他的屋子只有一间,大概不足10平米,一张上下铺占了三分之二的空间,距离床边不足50公分的地方是一张破旧的桌子和一个简易的衣柜。就是这样的狭小空间里还住了2个人。
老公认为以他的薪水不至于过这样的生活,一直不解,出于对同事的尊重,也不敢问太多。过了几天,他的那个同事请假回老家了。后来才从别人的口中知道了原委。
他的这个同事,来自一个很穷困的地区。他是家里的老大,还有一个刚刚上大学的妹妹,妹妹的学费都是哥哥来负责。他现在的工资除了给妹妹付生活费和学费外,还要给家里的几个老人生活费。他的父母为了分担他的压力出去打工,50,60岁的年龄在工地搬砖,由于一次意外,他的妈妈从工地二层掉了下来,尽管没有出人命,但是腰摔坏了,直到现在还不能下床。屋漏偏逢连夜雨,老母受伤,还赶上他的老婆生孩子,没人照顾,只能自己请个长假去照顾老婆孩子。
他的同事们永远不可能体会到他的无奈,他的窘迫。
尽管生活在一个城市,尽管在一个公司上班,但是,有些人却像“隐形人”一样,消失在我们的视野里,消失在我们的生活里。
我们经常会轻描淡写的说,没有什么穷人,只有懒人。我们不应该同情他们,因为这会助长他们懒惰的气焰。
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这个拥有名牌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在全球知名企业拿着高薪的人,他懒吗?他不但不懒,而且比很多人要勤快的多,努力的多,但是他仅凭他一个人的力量目前还不能使他的家庭摆脱贫困。
因为出生的不同,就决定了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起点,你现在的成就除了自己的努力以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你的家庭的累积。
像他这样的人,还有很多。我们虽然同样生活在一个城市,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但是我们似乎身边看到的永远是熟悉的社交,熟悉的人群。有些人在你面前是隐藏的,藏在看不见的空间。
为什么?
02我们生活在彼此孤立的圈层社会
在当前的网络社会,我们经常会自以为是的认为信息已经冲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我们可以了解到各个阶层的信息。其实不然,我们可能生活在一个比以往更加孤立的圈层社会,在大数据和个性化推送面前,你的价值认知,你的社交范围,你的阶级,你接触到的信息,被无形的固化在一个特定的圈子里。
就像我们现在大家都看今日头条,抖音,快手等内容平台。但是由于你的个人属性决定了你的兴趣走向,所以你所接触的内容可能跟别人就完全不同。长期在这种信息壁垒下生活,你的视野就会局限在特定的圈层内。
我们所生活的社会,完美的将不同类型的人分开,社会的分层导致每一个阶层只接触自己的圈层的人。你不了解别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现状。不同的圈层的人一生也许都不会有过多的交集。
这个不得不说的一个事情就是,今年上半年非常火的一部短视频《后浪》。很多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这个短片的内涵。后浪们说那些认为自己是前浪的人,根本不知道他们的痛苦,那些前浪无比羡慕后浪,也对一些后浪感到无比惋惜,认为他们身在福中不知福。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因为我们来自不同的沙滩,我们的浪不是一个浪。你认为的后浪是把自己的财富价值赋予到你认为的后浪身上,自认为他们就是那样的后浪。
这样的后浪有吗,有。但是不是绝大多数。
引用《新周刊》里面的一段话。
曾经,我们面对有钱人的生活,会说:“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但今天,一种截然相反的情况正在出现——“富裕同样也限制了我们对于贫穷的想象。”
“有面包吃还算穷,整天吃鱼还算穷......”
生长在富裕家庭的人,由于没有切身的感受,他们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认为面包和鱼这不是很好的食物吗,为什么还说他们穷呢?
就像我们现在很多人认为,都说以前的人日子苦,天天吃野菜。野菜多好呀,既能减肥又能健身......
从我们的角度来看,的确没有问题。那问题出现在哪儿呢?出现在大家考虑的出发点不同。作为一个整天生活在富裕家庭的人,他认为偶尔吃一两次野菜,吃面包,吃鱼这都是很好的事情。他的认知基础是偶尔几次,他的身体因为多余的油脂需要偶尔去去油。
但是作为穷人,他身体里原本就没有一点营养,如果天天只有这些食物度日,那生活可想而知。
就像冯小刚导演的电影《甲方乙方》中的尤老板,整天山珍海味吃腻了,要体验一下当穷人的滋味,被葛优拉到远郊的亲戚家。尤老板要求,“每天只给我吃玉米面窝头,别的都别让我吃。我就是来过苦日子的。”结果几个月后,葛优去接尤老板的时候,远远就在村口的土堆上趴着呢,衣服破旧不堪。瘦的皮包骨,两只眼睛都放光了。据说村里的鸡都被他吃光了,估计看见*鼠狼他都敢吃。现在再问他要不要吃玉米面,他说再也不吃了。
虽然是个喜剧,但是很能说明问题,穷人不好当,不要用自己的狭隘思想去理解穷人,武断的去评判他们。
03写在最后
这是一个自由言论的时代,对于穷人和贫穷,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在纷繁的舆论中间,我只能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被那些太过偏激的东西带偏了节奏,遇事多思考,理性,客观地评判社会现象,不要总是凝视深渊,偶尔也看看星空。
贫穷是我们每个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不论是自己的贫穷还是别人的贫穷。对于小孩子来说,如何正确的理解贫穷,也是他们的一堂必修课。
我要告诉她要秉持一份感恩,正确看待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