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白癜风的治疗 https://m.39.net/pf/a_7057267.html“浙派”是盛行于明代前、中期画坛的重要绘画流派,画派的开创者戴进是浙江人,戴进的画风主要来源于南宋院体而又有所变化,形成了笔墨放纵洒脱的个人风格,影响很大,当时追随戴进及其所倡导的南宋画风的画家有很多,画史上统称为“浙派”。“浙派”绘画在处理民俗题材、表现世俗人情、传达市民阶层审美情趣方面多有独到之处。
“浙派”画家大多是民间职业画家,经常接触下层社会,民俗事象是“浙派”绘画中常见的描绘题材,民间生产生活、岁时节令、游艺活动、人生仪礼、宗教信仰等都在“浙派”画家的描绘之列。
张路,河南开封人,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官宦家庭,小时候为宋朝皇子的陪读,受过良好的教育,并成为了一名非常有成就的画家。然而,张路生性喜欢简单平静的生活,深入简出,潜心作画,如隐士一般。关于张路最早的传记中记载他曾模仿过宫廷画师王谔(明代画家,字廷直,从艺活动约在成化、弘治、正德间。孝宗弘治元年()以绘事供奉仁智殿。山水人物师同里萧风,凡奇山怪石、古木惊湍尽摹其精妙处,画树石多着烟雾之态,势如泼墨。武宗朱厚照正德元年()时王谔任锦衣千户,后以病乞归,年至八十余笔力仍劲拔。),但是张路的大部分作品都没有展现出王谔的画风,相反他的画风非常接近吴伟(-)及其追随者的风格,并被视为是最后一个重要的浙派画家。
在16世纪后期,张路的作品被大量伪造,致使如今他的很多作品经常被一些鉴赏家所混淆。张路在作画时从来不标明曰期,题词也都比较简洁,因此很难界定他每幅作品的创作时间。张路从小师从有名望的宫廷画师学习绘画,而后游历全国进行写生,到了晚年,他在开封建造了一间简洁幽静的小屋隐居,每曰作画,题材包括渔夫、著名的历史人物、学者等,他选择丝绸或宣纸作为媒介,采用墨水和浅色水彩来勾画南宋的自然美景,并以此作为背景。南宋的绘画主要包括手卷、扇面和册页三大类,画的尺寸不大。然而,张路的画都很大,以大幅手卷和立轴见长,突显宏伟的自然景观,如蜿蜒曲折的山脉。张路也擅长描绘佛教人物,如他画的《拾得赏月》。
《荷塘闲憩图》为明代张路所作,现藏于美国康奈尔大学赫伯特约翰逊艺术馆。纸本,设色。纵31.1厘米,横62.9厘米。此画中有两个人物,从历史背景和张路作画的主题来推断,其中一人为侍童,另一人或是渔夫,或是学者。若为渔夫,他应手持鱼竿,而此幅画作中没有体现这个器具,由此推断,此人应为学者,他光着脚坐在船边,表现得尤为悠闲和沉静,微笑地观赏着周围的景色,享受大自然的宁静,有一种逃脱城市生活,远离官场争斗,回归自然的喜悦之情,也表现了张路自己的心境,并通过两个人物的大小对比,暗讽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在此幅画作中,张路利用墨染技巧对河岸和树干进行了渲染,从其树叶的表现形式来推断,张路使用扁平的刷子画树叶。刷子的用法在中国绘画和书法中略有不同,在写中国书法时,一般都要保持笔刷垂直来隐藏笔刷的末端,因此允许圆满完整的笔触,然而在绘画方面,画家则可倾斜笔刷,从多个角度展现绘画效果。此作采用近、中、远三个层次取景。近处,嵯峨嶙峋的山石与挺拔茂密的松枝几乎占据了画面左段的大部分空间。山石用斧劈法皴出,笔势凌利迅捷,墨色浓淡对比强烈。松枝虚实相衬,笔法简洁干净。
人物的衣纹线条爽劲洒脱,沉稳果断,造型准确,俨然仿照吴伟的画法,虽然缺少秀逸,但也遒劲可观。中景处船与岩石之间一弯溪水蜿蜒而来,这若隐若现的溪流不仅使画面的视野更加深远开阔,同时也为这寂静的河岸增添了几许声色。远处的山峰似乎是笼罩在云雾之间的,虽然只有淡淡一抹,却匠心独运。它旳面积不大,但在画面上是一个重要的层次,正是这看似可有可无的一笔,不仅衔接了近景与中景,在视觉上加强了纵深效果。这种虚实相应的表现手法是这件作品的显著特色。
张路画名既高,又清介持身,傲视公侯,不为权势财物所动,所以薛蕙赠诗说他:“奈何绝艺多自惜,未许千金换真迹。高士飞扬不易驯,贵人造请空无益。”为此,他曾招来一场灾祸。王世贞《艺苑厄言》载,“孙滁阳为河南宪,怒张平山路不时见”,竟攒其左手指,迫之使画。幸有人恳请始解。朱文所载某监司事,或为同一事,而讳言其名。张路才情奔放,山水人物以豪迈纵放著称。
济南市博物馆藏有他的一幅《望月图》,是张路传世名迹之一。画为绢本,纵.5厘米,横.2厘米,左上侧铃“张路印”一方。展开画幅,近处是土坡大石,两株高大的梧桐,挺然耸立,葱笼开张的枝叶,占去了画面上半部的一大部分。左上角空白处,用淡色烘托,隐现出一轮圆月。大树下面,一位老者停住脚步,仰面观月。
他身边的童子抱琴露出半身。大树和坡石的后面,右边用淡墨信笔点染,画出渐渐朦胧的小树丛莽;左边空白处,远山淡淡,仿佛一抹轻烟,月色融融,一片空明,高树、坡石、矮丛,不同景物浓淡深浅不同色调的渲染,显示出山间月色空旷清幽探远的迷人景象。仰天观月的老人,衣纹用粗笔勾勒,面部用简括的细笔,交代出眉目须发,神态潇、洒安详。看上去老人的心境极好,静谧,澄澈,就象高挂天际的那一轮皎皎明月。而那傲然挺立的高树,又仿佛是这位观月老人高洁品格的化身。元代奢名画家倪攒有一句名言,说他画竹是为抒写胸中逸气。借景抒情,以形写心,一切有成就的画家,总是力图通过艺术形象的塑造,表现自己的意象、理想,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这幅《望月图》,也许就是画家高洁自守品格的自我写照。
总之,关于“浙派”张路绘画的得失,我们应当持有公正的态度,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总的来说,“浙派”张路绘画继承了唐宋以来优秀绘画传统,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表现了特定时代的社会风貌,是职业画家们从现实生活的角度出发进行的自主选择,它的内容与形式都鲜明地反映了广大民众的情感和意愿,并较多地反映了民众的欣赏趣味,在艺术发展史上应当占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