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爱莲说教学设计精选四篇 [复制链接]

1#

《爱莲说》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口诵心惟,在吟哦(é)唱诵中领会文意,培养文言语感。


  2、感受莲之韵、君子之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咏莲之韵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的大声的朗读课文,参考注释,多读几遍。


  朗读要求:先自读;然后选取喜欢的句子,小组内分角色朗读或齐读;最后小组展示。


  朗读技巧:文言文,非慢读不能体会其意蕴。


  怎么才能放慢速度呢?


  一是适当重读:示例: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世人甚爱牡丹;


  二是恰当停顿:


  1、主谓之间稍加停顿,示例:晋陶渊明独爱菊;予独爱莲;


  2、转折连词前一般要稍加停顿,示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三是适当延长字音:像感叹词、语气词示例:噫,同予人者何人;宜乎众矣。还有叠音词,本身就有回环往复的语音美感,我们更要读出意味。示例:亭亭净植。


  强调:句子的停顿是有要求的,声断气不断,唯有如此,才能读出文言美感。


  二、品莲之美


  (1)请划出描写莲的句子


  出示: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创意表达:借助语气词,以这样的句式写下对莲的喜爱之情;也可以发挥想象,画出你心目中莲美好的形象。


  我唯独喜爱你啊,莲,你生长在污泥中,却如天使般圣洁。


  我唯独喜爱你啊,莲,你亭亭玉立,清新淡雅,洁净赤诚,你是夏日里的一抹清凉,是暗夜里的一缕芬芳,红尘中仅一眼,便再不能忘。


  ()思考:结合注释,品读这七个短句,并说说从哪几个角度写莲的?


  三、悟莲之魂


  (1)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莲体现了君子的什么特点?


  讨论归纳:


  予之意不在莲,在乎君子者也,君子之美,得之心而寓之莲也。


  这种写法叫做:


  (2)本文既是爱莲说,为什么又写菊和牡丹呢?作者对菊和牡丹是什么样的情感态度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讨论,然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请阅读七下主题丛书(四)页《病梅馆记》、课本《陋室铭》、两首诗歌《石灰吟》、每个小组任选一篇讨论交流:


  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方法想表达什么意思?


  《病梅馆记》写作背景:清朝封建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奴役人民,一方面以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选用人才的法定文体,以束缚人们的思想,另一方面大兴文字狱,镇压知识分子、在长期严酷的思想统治下,人才遭受严重的压抑和摧残、


  《石灰吟》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病牛》李纲


  耕田千亩实千箱,精疲力竭谁抚伤。


  但求众生皆得饱,何辞羸病卧残阳?


  五、感念人生


  我们也借花来抒发自己的志向和追求,你喜欢哪一种花?说说理由。


  例如:我喜欢梅花,它凌寒而开。(坚贞高洁,傲骨迎风,挺霜而立)


  (岁寒三友松竹梅)


  我喜欢兰花,空谷幽兰。(吐气如兰,高洁典雅,梅兰竹菊花中四君子)


  一、教材分析


  《爱莲说》位于河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2课《短文两篇》的第二篇。本文和《陋室铭》一样,都是托物言志的名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学习时要反复诵读,用心品味,以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同时也要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古文的学习以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多数同学在字音、词义、疏通文意上有了一定的功底,在老师的提示下,能利用工具书,教材的注解在较短时间内理解大意。但深入分析文章内容和写作手法,学生还有难度,需要小组讨论和教师的点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文言词语,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反复朗读以至成诵,合作探究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文章的美,能找出描写莲的句子,并体会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能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


  教学难点是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和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


  五、教学方法、学习方法


  1、教学方法


  根据本文的特点,我采用了朗读法、讨论法、迁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使用这些教法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活跃课堂气氛。


  总之,本堂课我所注重的是通过教师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有效的指导来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拓展能力的培养,从而推动学生进步。


  2、学习方法


  我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要多读课文,采用多种阅读方式,能自主疏通文意,对疑难问题可与同学探讨,或与教师交流请教。教师再采用指导,点拨的方式,对文章内容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只把获得答案的途径点拨引导出来,促进学生思考,从中悟出课文思想内容。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展示有关莲花、菊花、牡丹的照片,提问:你最喜欢哪一种花?为什么?


  师说导语:美丽的花儿惹人喜爱,陶渊明最爱菊,用菊花来表明自己喜欢归隐的志向。北宋哲学家周敦颐毕生酷爱莲花。他爱的是莲的什么呢?我们一起从《爱莲说》中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让学生欣赏美丽的照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做到了简单、明确,及时。)


  二、走近作者


  多媒体出示作者简介:周敦颐,(——),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人。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屋讲学,世称“濂溪先生”宋代理学创始人,著《周元公集》。


  (设计意图:对作者作简单的介绍,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知识的积累。)


  三、预习检测


  多媒体出示:


  1、《爱莲说》选自______作者是_____,字_____,______朝,______家。


  2、《爱莲说》是一篇______,通常借______说明_____。


  、生字注音:


  甚蕃()不蔓()不枝


  亵()玩鲜()有闻


  (设计思路:多媒体出示作者简介、文体知识、生字注音题,让学生自己完成,考察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从而完成生字,有关作者及文体知识的自主学习。)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多媒体出示《爱莲说》课文内容,学生齐读,然后思考:


  1、请找出课文中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在课文中用“——”划出来)


  2、文中除了写莲花,还写到了什么花?是如何写的?


  学生自主学习。从书上划出来。代表回答,师点评。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齐读课文,可以更好保持学生主动参与的角色意识,问题的设置可以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


  五>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学生自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及工具书,自主学习疏通文章的大意。班内交流翻译的成果,疑难句子师可以给予指导。最后多媒体出示课文翻译,加深学生的印象。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通过让学生自读,尝试疏通文意,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帮助学生积累一些翻译文言文的技巧。)


  六>合作探究,理解课文


  学生分组朗读课文,然后思考:


  1、用波浪线划出描写莲花生长环境的句子。


  2、哪些句子是从体态、香气方面来写的?


  、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莲花的风度?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归纳出答案,师多媒体出示。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引导,使学生掌握了文章的脉络,体会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


  七、听读课文,感悟主旨,了解写法


  多媒体播放课文的朗读录音,学生一边欣赏美丽的图片一边小声跟读,最后完成有关主旨的填空题。


  (设计意图:在完成主旨填空题的过程中,教师逐步引导学生理解莲花的品质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怀,并简单介绍托物言志的写法。)


  八、课堂随笔,能力提升


  多媒体先出示有关竹子的图片让学生欣赏,然后布置写作任务:请抓住“竹”这一植物的特点,赋予它某种精神品质,写一段(50到80字左右)话。


  可让学生当堂展示自己写的作品,并大声朗读出来,师点评。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并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七、课后反思


  《爱莲说》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也是托物言志写法的代表作。作为一篇意蕴丰富的咏莲名篇,我还是想通过这片文章的教学,让学生能理解作者“物之形”——“物之品”——“人之品”的一个思维过程,并且能学以致用。


  这堂课,学生学得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不仅把老师该教的知识自己学习了,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能真正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去发现问题,去决定吸取或舍弃。这堂课也使我认识到,只有老师为学生服务,才是教学思想根本的转变。以前的课堂教学,老师教,学生学,老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走,光记笔记都来不及,哪里还有什么主动性?哪里还有什么发现?有了这样的尝试,其他的课文,我也适当采用了这种方法,不仅使学生成绩得到提高,而且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所以我们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爱莲说》教学设计「篇二」


  


  1、把理解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结合高中课文《荷塘月色》进行比较,区别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2、把衬托手法作为本课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3、采用“讲讲、读读、议议”的教学方式。


  4、在本文学习的基础上引入朱自清《荷塘月色》4段比较阅读,以实现课内外结合,初高中衔接,为学生将来学习铺平道路。


  5、教学课时:一课时。


  


  1、了解“说”这种文体。


  2、理解体会本文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映衬的手法。


  4、体会本文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5、准确、流畅地背诵《爱莲说》。


  


  1、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是本文重点。


  2、映衬的手法是本课难点。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大都喜欢花草,你最喜欢哪一种花草?请说出理由。


  2、历代文人墨客赞颂莲花的诗句很多。如宋代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尽了西湖六月莲花盛开之态,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而宋代周敦颐更是对莲花情有独钟。他在南康做郡守时曾劈莲池。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朵朵鲜花颔首,田田荷叶轻摇,阵阵清香扑面。作者触景生情,爱莲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千古名篇《爱莲说》。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题目、作者)(课件演示)


  二、出示学习目标(课件演示)


  1、了解“说”这种文体。


  2、理解体会本文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映衬的手法。


  4、体会本文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5、准确、流畅地背诵《爱莲说》。


  三、解题


  莲:即莲花;“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与现代的杂文相似。“爱莲说”就是论说一下喜爱莲花的道理。(课件演示课题及作者)


  四、介绍作者(课件演示)


  周敦颐,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元公”是他死后的谥号。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


  五、诊断测试


  1、给加点的字注音:(课件演示)


  蕃淤泥涟亵濯鲜有闻


  fányūliánxièzhuóxiǎn


  2、词解释:(课件演示)


  蕃:多


  染:沾染(污染)濯:洗涤


  亵:亲近而不庄重


  鲜:很少


  宜:应当


  六、指导朗读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要读得一气贯通。二字句一般“二二”结构,五字句一般“二一二”结构。


  七、学生读课文,准备翻译


  八、学生口译本文大意


  九、(课件演示)译文


  第一段译文: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越发清芬;笔直的洁净的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第二段译文: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十、讨论点拨


  1、找出描写莲花的句子(课件演示)


  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结合莲花图谈)(课件演示)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从生长环境来写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是从体态香气方面来写的;“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是从风度气质方面来写的。


  十一、你认为莲花有哪些高尚品质


  明确: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十二、引导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作者爱莲花,不仅因为喜爱它的外形,更因为它是一种人格的化身,联系第二段看,是哪种人的化身?(课件演示)


  明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质朴);“中通外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正,令人敬重(清高)。


  作者借莲花形象来言君子之志,是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明确:莲花,出于污泥不染其污,沐于清涟而不媚于世。处美境不忘形,超然物外刚正不阿,不攀附权贵,这是莲的气质风度,更是作者一生人格的写照,作者借花喻人,托物抒怀,表明自己不慕权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君子之风)(再齐读那些句子)


  十三、作者用“噫“字引出主旨,表示深沉的感慨


  1、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课件演示)


  明确: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3、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明确:衬托手法以菊花正衬,以牡丹反衬。


  十四、


  本文作者托物言志着重刻画了莲花的精神气质,而当代散文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也是写荷花的名篇。(课件演示第四段)比较阅读: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节选?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明确:《荷》文着重描绘月光下荷塘的优美景色,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十五、总结(课件演示)


  1、请同学们总结中心思想。


  作者赞美莲的优美形象的高贵品质,说明自己洁身自爱的品格,抒发了鄙弃追慕富贵的恶浊世风的思想感情。


  2、写作手法:托物言志(象征手法)


  作者借物(莲花)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值得注意的是所托之物的特点必须与志的特点相通。


  3、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映衬(用甲事物来陪衬乙事物,彼此相形,使所说的一面分外鲜明,或交相辉映。)


  十六、形成性测试


  1、默写出文中描写莲花的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作者眼中的莲花具有哪些品质?


  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等。3、作者借赞美莲花表达了自己什么志向?


  表达了作者要做品德高尚的人的愿望。


  十七、作业


  1、任选一种自己喜爱植物,采用多种修辞方法,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


  2、课外阅读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


  


  爱莲说


  周敦颐


  陶渊明爱菊隐逸者


  (正衬)


  予爱莲君子


  (反衬)


  世人爱牡丹富贵者


  设计说明:


  最近的几课着重于翻译。先把文段抄写在黑板,学生在下面书写。


  然后学生自读,了解文意,在不懂处质疑,师生交流,老师讲解。


  下面的设计渗透在疏通文意的过程中,具体步骤两个班都有差别。


  比如在八班就先分析了莲所代表的品质,然后我问:


  如果只能选择一句话、一个词,你如何形容君子呢?


  这当然困难。这时候再看末段,在与隐士的比较中,便可发现君子的特质。


  而在七班,则是翻译到末段时,才问起作者对君子的阐释。


  导入:


  清雅的环境可以成就一个人,污浊的环境呢?


  正课:


  甚蕃、


  独爱、


  盛爱、


  独爱、


  1、什么叫甚蕃?什么叫独爱?什么叫盛爱?


  重点解释盛爱:


  种它、养它、戴它、送它、绣它、画它、写它、颂它……


  无穷无尽,没完没了。


  2、在独爱与盛爱之中,看出作者的态度。


  在那么多的花中,陶渊明偏偏只爱菊花,


  在那么多的花中,人们却一窝蜂地选择了牡丹,


  两相对比,你能看出作者的态度吗?


  、在独爱与独爱之间,看出作者的另类。


  但是,即使在陶渊明的独爱面前,作者还要再言独爱,可见?


  (有差别的独。更独)


  留下一问:


  作者之独,独在何处?


  4、在三爱之中,看出世界的两极,看出作者的中庸。


  A、结合末段,了解花和爱花之人的关系,了解花的隐喻。


  (花是不一样的花,喜欢花的人即是不一样的人;君子,可姑且理解为品德高尚的人)


  菊隐逸者不问世事


  牡丹富贵者趋炎附势


  莲君子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B、以此而论,读出最后三句的真意:


  陶后鲜有闻真的隐士尚存?


  同予者何人真的君子何在!


  宜乎众矣世风日下的沉重哀叹……


  (读出语气)


  C、结合首段,读出隐士与君子之别。


  说这种文体,往往就一事、一物或某种社会现象而抒发自己的感想看法。


  表面上,作者在谈自己的莲之爱,而事实上,世风日下的背景下,我们又多么需要君子!理想,总是因现实而生的。(所以本文的内容有三:真正的君子、自己的选择、选择的因由)


  那么,作者想借菊之爱表达什么?爱菊的隐士和爱莲的君子又有什么差别呢?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因出淤泥而不染使用频率极高,可从这句说起,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比较略)


  我之解读:


  无论环境如何困厄、黑暗,都能坚守自己的内心,保持自己灵魂的高贵。对于真善美的执着追求,才是出淤泥而不染。这不是外在的华贵和张扬,而是内在的从容与坚强,是朴素洁净的美,所以作者说濯清涟而不妖;但这种内在的气质,是完全可以通过外在的言行去表露的,我们不经意间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往往就是我们内心真实的反映。我们的个性思想,我们的精神气质,我们的人格追求,我们的正直纯粹、真诚坦白、表里如一,可以因我们在世间的行为而传播得很远。所以,作者说香远益清。对于这样的人,别人爱慕、欣赏、尊重,却往往保持一段距离,因为觉得志不同、道不合、不相配,所以作者才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所以真正的君子,也就不大可能会和什么什么人合为一群,不大可能会和什么什么人入为一伙。这便自我消解了许多无奈、许多困扰,许多诱惑。这就少了许多无谓的消耗。此之谓亭亭净植。净植是与为伍相对的,净植是与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相应相合的。


  不与他人缠绕,不与自己纠结,原来就是出淤泥而不染的重要保证。


  结论:


  比较中,我们才能发现君子的真意和要诀:


  出淤泥而不染。


  对君子,我们可有各自不同的理解,


  但做不到这点的,就不堪称为君子。


  5、在两篇短文内容主旨的比较中,我们无路可退。


  和《陋室铭》比较,这篇就不再是单纯的人格追求,因为人格追求离不开现实的人生目标;做普通的世人、做孤绝的隐士、做独立的君子,这是作者给出的选项,却也是我们人类永远无法回避的选择。而且诡异的是,选择的结果永远相同:世人最多(占据了绝大部分),隐士(包括那些愤世嫉俗者)次之,最后只有极少一部分人选择了君子,你知道为什么吗?


  结论:


  其实,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选择的问题。


  或者说,我们的选择和我们最终的落脚点永远是两回事。


  要想成为君子,所需要的不只是一个念头、一种决心,更重要的是:


  行动,行动,行动……智慧。


  有的时候,你要抗争,


  有的时候,你要低调,


  有的时候,你要迂回,


  有的时候,你要放弃,


  有的时候,你要委曲求全,忍辱负重。


  这统统都是智慧。

《爱莲说》教学设计「篇三」


  一、导入课文:


  1、同学们,本学期我们所用的教材中,有一本是用一朵花作封面的。想想看,它是哪一本书?(对,是生物书)封面是什么花?(荷花)荷花又名莲花,请大家翻开语文书,看目录部分,猜猜我们今天要讲的课题是什么?(爱莲说)


  板书课题。


  2、解题:


  本文作者是宋代著名的哲学家周敦颐,请同学们注意“敦”和“颐”这两字的读音和写法,区别“敦”和“郭”、“颐”与“熙”。


  课题上的“说”是否就是“说话”的“说”呢?请同学们告诉我什么是“说”?


  (“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我们就是要利用注释,找到所需的答案。


  、教学目标展示:


  《爱莲说》是一篇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短文。我们学习它,要通过熟读以至背诵,理解作者借莲花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怎样的生活态度?


  二、自读课文:


  请同学们利用注释自己读课文两遍,疏通生字词。


  三、请两个学生各读一小节,师生共同正音正字:


  晋莲、涟区别亵玩


  予鲜鲜为人知屡见不鲜


  停顿予独爱?u莲之出(后面均是爱的内容)


  四、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正确断句。


  五、讲析课文:


  (一)分析第一节:


  1、世上可爱之花是否只是莲花一种?


  (不是。以书中为例,“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


  2、“我”为何对莲花情有独钟呢?


  (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可亵玩焉”)


  、根据注解,理解句面意思:


  益:更加,越发。精益求精


  植:树立。现多为种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可以玩弄啊。而:但是。


  4、根据理解,你认为莲花美在何处呢?


  (生活在淤泥中不脏,在清水中不妖媚,茎杆笔直,香气清幽,高出水面,不可玩弄。)


  以《生物》书封面为教具,引导学生分析莲花的品质:


  莲花生长在淤泥中,但是它却白里透红,一点不被污染,不与淤泥同流合污,洁身自好;它的茎是笔直的,内部畅通没有阻隔,可见它胸怀豁达,品行正直;它很美丽但不轻佻,端庄高洁。


  5、由此看来,作者写莲,已经赋予了莲花以人的品质,作者不仅仅是为了写莲,实质是为了写人,做人也应当做一个洁身自好、豁达正直、高洁端庄的人啊!作者爱莲、写莲,不正是表达了自己这种志向吗?这种表现手法是什么呢?(托物言志)这样文章既富含哲理,又生动形象,让人回味无穷。


  6、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赞美之情读这一节。


  根据板书背出来,请一组齐背。


  (二)分析第二节:


  1、作者把品德高尚的人称为什么呢?(君子)


  把莲花比作是花之君子,又把菊和牡丹比作什么呢?(隐逸者、富贵者)为何这样比?


  因为菊花在百花之后开放,不与百花争艳。


  牡丹艳丽而华贵,达官贵人都喜欢它。


  2作者为何在写莲时,多次提到菊和牡丹?


  这里采用了衬托的手法,衬托自己对莲的喜爱,衬托莲的品德高尚。


  作者对隐逸者、富贵者,持何种态度?


  对富贵者持鄙弃态度,鄙视他们追求荣华富贵,追名逐利;


  对隐逸者持敬仰态度,但否定他们的隐居做法,作者对君子则持肯定、赞养态度。


  4作者在结尾发表了自己的感叹,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分别是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一问一叹,感叹洁身自好的人少,追名逐利的人太多,表达了自己要象莲花那样做个洁身自好的人。


  5请男生齐读这三句,读出陈述、疑问、感叹语气。


  六,总结全文


  1,说话训练。全文以“爱”字作线索,贯穿全文。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周敦颐爱莲花,请大家说说你爱什么以及爱花的理由。(加以肯定,鼓励,引导如何做人。)


  2,各人所爱不同,周敦颐独爱莲花,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格的描写,鄙弃了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主题。


  ,本文除衬托外,还运用了其它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


  七,读背课文。


  八,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默写全文。


  2,写一篇字左右的短文,题目为《爱说》,填上你所喜爱的花的名字。


  


  一课时。


  


  1、知识方面:


  ⑴了解说的特点;


  ⑵继续掌握文言词汇,背诵并默写全文;


  ⑶学习以莲喻人的写法。


  2、情感态度方面:


  联系个人情趣、爱好和风格,展开想象,发散思维,从中感悟做人的道理,学习莲花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能力方面: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1、重点目标:


  诵读全文,掌握重要实词。难点目标:以花喻人的含义。


  2、教学过程分为:


  诵读环节──悟读环节──拓展环节三大板块。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为重点,衬托的写法为难点。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能够很好地生活在世上,是因为大自然为我们创设了一个美好的生活空间,它用神异之笔为我们渲染了一个清新的绿色世界,还不忘用万紫千红的花来点缀它。正因为有花,这个世界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所以,人们都非常爱花,并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比如大家熟悉的描写梅花的诗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描写牡丹的诗句天下无双艳,人间第一香,描写杏花的诗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可以说,描写花的诗句比比皆是。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二、整体把握,感知语言


  1、教师范读,同时要求学生给生字注音,并标出难句。


  2、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任抽两名学生朗读课文,同时让其余学生注意纠正错误的字音、语气、语调、节奏等。


  4、全班齐读课文,并结合注解,疏通文意(字面意思)。


  三、品味语言,领悟语感


  师:我们把课文读好了,理解课文就容易多了。作者如此爱莲,那么,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明确:


  1、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质朴;


  2、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


  、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


  师: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文章是不是仅仅写莲花呢?


  明确:


  作者借莲花来写人。


  1、在社会大环境中,作者自喻自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高洁质朴;


  2、作者自喻不与俗人为伍,以莲花的正直芳香的形象比拟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把莲花人格化,自喻自己刚直、庄重,大有如屈原所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高贵品质。


  师:作者借莲花来写人,而又直接在文中点出来,那这种写法叫什么?(明确:托物喻人)那么,下面我们结合时代与环境资料(打开多媒体中的背景文字),看完后,想一想,周敦颐身上具有哪些莲花的品格?


  提示:学生活动,教师小结。


  小结:大家说得棒极了。作者之所以能写出出淤泥而不染这样的千古名句,是和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息息相关,更和他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保持的自身特性息息相关。周敦颐那笔笔传神、句句融情的文笔是不是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要写出有分量、有深度、有新意的文章,就不仅要贴近生活,有真实的经历,还要体现自身价值的鲜明的独特的个性。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把周敦颐为什么要借莲花来抒发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情感的原因阐述清楚了。下面同学们回顾一下,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提出来,请同学帮助解决。


  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篇文章的主体写的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


  提示:对比、衬托(正衬、反衬)


  2、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连用两个独字?


  提示:第一、说明周敦颐和陶渊明一样,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第二、作者赞同陶渊明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但不赞同陶渊明的隐居、逃避现实。连用两个独字,非常鲜明地阐述了自己还有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前半部分均按菊──牡丹──莲的顺序写的,为什么文末却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呢?


  提示:前半部分按菊──牡丹──莲的顺序,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后文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写,是从褒贬的角度,说明凡是超凡脱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少,而趋势媚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多。把正面放在前写,最后用反面的反衬一下,更有独到之处;三句分别用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述,特别是最后写牡丹时用了感叹号,更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四、实践语言,习得语感


  1、读了《爱莲说》,我们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但要注意两点:第一,要注意内在联系;第二,要有新意。


  (学生活动,教师适时点评)


  2、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正之风(比如说央视20xx年4月20日晚播出的《内江城管透视》),我们作为中学生该怎么对待这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老师适时引导点评)


  五、背诵积累,积淀语感


  1、延伸积累,师生补充有关描写莲花的诗句。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六、反馈检测


  1、填空:


  ⑴本文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而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是__________。


  ⑵本文中作者拿____和____与莲对比,前者是_____,后者是______,作用是突出_______。


  2、说话练习:


  根据课文,把莲、菊、牡丹三种花品格的高下排个序,并说明理由。


  答案:品格的高下是:⑴莲,⑵菊,⑶牡丹。理由,可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师准备的理由是:牡丹虽艳丽,但象征荣华富贵,同于流俗,品格最下;菊花虽然清逸脱俗,但逃避现实,消极处世,不值得仿效;莲花的生活态度比菊花积极,它处于污浊环境,却洁身自好,保持高洁的操守,难能可贵。注意:教师要鼓励发言积极,有思想、有文采的学生。


  七、结束语


  课上,同学们想到了人、事、物、名言,如果稍加整理,就可成为一篇很有说服力的文章,为了使这篇课文进一步得到深化和运用,今天回家的作业就是写一篇托物言志的小散文。希望同学们在欣赏莲花的亭亭净植同时,别忘了出淤泥而不染所带给我们的深刻的启示。


  八、布置作业


  1、请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一种你喜欢的花草树木或其它物件。


  2、背诵并默写课文。


  、搜集有关莲花的诗句。


  


  爱莲说


  周敦颐


  濯清涟而不妖纯真自然,不显妖媚


  中通外直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


  香远益清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高洁独立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托物──────────喻人

《爱莲说》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设想:


  本文是宋代哲学家周敦颐所著的一篇托物言志的古文。本文以花喻人,以花来抒发自己的人生态度。在讲析课文时要抓住“人一一花一一人”的线索结构来讲。由人引出各自所爱之花,通过对花的描写:菊的因怕污染而隐逸为正衬;以牡丹的富贵为反衬。来写莲花的高洁品质,然后以花喻人,花即其人,来点明题旨。表达作者对追名逐利世风的鄙弃,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教学目的:


  领悟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理解正反衬的运用。


  重点难点:


  把握一些词、语、句,疏通文意;


  领悟本文托物言志表达文章的主旨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引入课题


  提问:所示之图为何物?


  明确:荷花。


  提问:看到荷花可以联想到哪些诗句?


  明确:“映日荷花别样红”“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板书课题: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周敦颐的爱莲说


  二、进入课题


  提问:标题的“说”字为何意?


  明确:与《马说》中的“说”一样是指一种文体相当于现在的杂文。


  三、检察预习,翻译课文


  1、打出重点字词的翻译及注音:


  蕃:fan多


  濯:zhuo洗


  蔓:(名词作动词)牵牵连连


  枝:(名词作动词)枝枝节节


  亵:xie玩弄


  鲜:xian少


  2、请学生口头试译


  四、讲析课文


  提问:本文共写了多少种花?


  明确:三种。


  提问:哪些人分别爱何种花?


  明确:爱菊之人有陶渊明;爱牡丹之人世人都爱之;我只爱莲花。


  提问:为何我只爱莲花?


  明确:“出污泥而不染”本身出身于不干净的环境却能保持住


  自身的清白,体现了莲花的高洁的品格近墨面己黑“濯清涟而不妖”虽然在水中洗过南昌不显过于妖媚,表现了它朴质的品格与上句对映,于不好环境中“不染”,于好的条件下不“骄”。


  “中通外直”内心虚心,外面挺直,表现了它的正直。


  “不蔓不枝”不枝枝节节,不去攀附比它高之物。


  “香远益清”它的芳香并不因为离得远而无,而是将美好的东西远远传播。


  “亭亭净植”站得直直的,表现了它刚直不阿。


  “可远观不可亵玩”不容许别人的侵犯,表现了它令人恭敬的形象。


  提问:本文写莲花,为何要写其它两种花?


  明确:菊开放于秋于不与其它的花同放,表现了它不与世同污的隐逸品格,用来正衬莲花的高洁品质;牡丹是世人皆爱之物,与莲正好相反,用它来反衬莲。这样就更突出了莲的高尚品格。


  提问:本文只是写花之文吗?


  明确:请看预习提示,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名篇,它以花喻人:菊花比喻隐士;牡丹比喻追求富贵之人;莲比喻品行高洁之人。本文对各种爱花之人有不同态度:爱菊者“鲜有闻”感叹世上真的隐士不多了;爱莲者“同予者何人?”叹惜世上象我一样的君子就更少了;爱牡丹者“宜乎众”批判现世追求名利之人太多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之情。


  五、小结


  作者用“菊”“牡丹”正反两面突出“莲”的形象:不染的高洁,不妖的质朴,不蔓不枝的正直,不可亵玩的清高品格,托物言志,寄寓自己不求名利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


  六、堂上作业


  七、课外作业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