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记者饶贤君什么样的空间能够符合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这不仅是探讨一种主观的评判标准,也是研判客观空间未来发展规律的重要课题。在疫情的大环境下,美好空间的定义愈加丰富——智能、健康、可持续等理念加持下,美好空间已经不再局限于一个抽象的概念,城市更新、旧城改造作为打造美好空间的新载体,正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当中。年1月22日,在经观传媒、经济观察报主办的美好空间盛典上,经济观察报宏观经济研究院秘书长李晓丹对话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可持续住区研究中心主任孔鹏,共同探讨美好空间、美好居住的定义,以及城市更新的未来演进和变化。李晓丹:特别想跟您聊的话题是关于美好住宅,美好居住的判别标准问题,之前您参加过经观的论坛,当时您对美好空间和美好居住的标准提过自己的建议,经过疫情之后,您觉得在标准方面会有哪些变化?孔鹏:我现在提出了一个框架,即三友好的框架:对人友好、对环境友好、对资源友好。同时符合这三个友好,才是一个好的人居空间。我原来总是讲以为人本,这是西方很长时间在讲的事情,我们东方一直讲天人合一,某种意义上,可能天人合一的境界要更高一点,也就是不能以空间对人友好为前提,过多消耗资源、破坏环境,让它不可持续。如果能做到人、资源和环境的平衡,这个空间才是一个美好的空间,我觉得这是最基本的定义。这个最基本的定义下,又能诠释出“软美好”和“硬美好”。硬美好就是功能层面上的,是满足人们基本需求的。软美好则是精神层面上的东西,精神愉悦是比较难的,可能不是靠单一的空间满足,更多地靠社群、交往、沟通来实现。空间其实是人的载体,在空间中有没有更愉悦的精神状态,其实也并不完全是受这个空间影响,可能有的人在很豪华的空间里也会精神状态不好,觉得不幸福、不快乐;有的人在普通的房子里也过得很happy,人的愉悦跟空间没有绝对关系,但是又有相对关系。所以在我看来,美好空间的基础框架就是三友好,有了三友好可能才有机会向我们碳中和目标迈进。李晓丹:健康,安全,这两块是现在大家居住有很高诉求的两个诉求点,那您觉得在这两方面有没有新的要求,或者应该提供更高的、满足这样生活要求的住宅空间?孔鹏:对,年我就谈到一个观点,人对空间的需求,跟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很接近。远古人类不住在旷野,而去钻山洞,核心的目的首先要解决的是安全问题,我们希望空间能够让人觉得安全。安全问题得到满足之后,紧接着希望得到满足的其实就是健康,健康是相对客观的标准。再往上一个诉求就是舒适,舒适其实是主观的感受,就是客观上给我一个健康的空间,但是主观上不一定舒适,这也是我刚才谈到的人是精神化诉求很高的生物。从舒适再往上就是幸福,美好,这是一个逐层递进的功能诉求,在这种功能诉求下,到今天反过来通过疫情的视角再看空间供应的话,我们会发现很多空间连安全问题可能都解决得不太好。这个安全里还包括了健康安全,这恰恰是疫情提醒我们特别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