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有地”的保护与传承——吉林艺术学院书画装裱修复技艺传承历史
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装裱与修复是一种传统工艺技术,以口传心授、口耳相传的传承传播方式而形成的“原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建国后,吉林艺术学院有幸成为“书画装裱修复技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有地”,至今仍有技艺传承人在我校任教,为我校培养人才。
高凤山先生,北京人、汉族,原北京荣宝斋著名裱画师,师从老一辈宫廷御用裱画师父,是传统书画装裱北派“京裱”的正宗传人,是名震京城的四大裱画高手之一。年,通过原吉林省省委书记于毅夫先生和原吉林省委宣传部长宋振庭先生的协调帮助,高师傅随张伯驹、潘素夫妇一同转赴东北吉林,并进入吉林艺术学院从事书画装裱修复工作。
至此,书画装裱修复技艺第一次正式进入吉林省。值得庆幸的是,吉林省艺术专科学校(即吉林艺术学院前身)成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有地”。高师傅在我校工作期间,学校为高师傅特别成立了“书画装裱修复研究室”,是“保有地”建设的基础设施。当时的“书画装裱修复研究室”成为吉林省、东三省范围内仅有的具有研究性质的书画装裱修复基地。
年高凤山师傅退休回京前纪念照
前排右五高凤山师傅
前排右三张喜德老师
前排左二英若识老师
后排左五葛路老师
杨宇霞老师,年生人,女、汉族、吉林省吉林市人。年,书画装裱修复技艺在吉林省的传承问题引起原吉林省委宣传部长宋振庭的高度重视。年,在宋振庭部长的推荐下,杨老师进入吉林艺术学院工作,并师从高凤山师傅,是高师傅在吉林省的第一个传承人。杨老师年入京,到荣宝斋、故宫博物院考察交流。年,杨老师调离吉林艺术学院被吉林省伪皇宫博物院聘任,从事古文物修复工作至退休。年9月,鉴于杨宇霞老师在省内本行业中的重要地位和权威资格,应吉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邀请,正式返聘,从事吉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美术学系古字画装裱与修复专业的教学工作。
杨宇霞老师
张喜德老师,年生人,男、汉族、吉林省扶余人。年入学,年4月师从高凤山师傅学艺,年毕业留校从事书画装裱工作。张喜德老师有幸在弱冠之年,入高凤山师傅门下学习传统书画装裱修复技艺,成为北派“京裱”的正式传人。在此期间,张老师坚持传统国画的学习,大量临摹历代传统山水画,并积极参与写生实践,在传统山水画方面继王庆淮先生之后走出独具特色的新路,为我校开辟了新的课题。年,张喜德老师担任古旧书画装裱修复工作室导师。年1月,张喜德老师被评为装裱与修复专业二级美术师,同时被艺术学院美术学系聘为副教授,并于年开始培养本专业研究生。
张喜德老师
技、艺相结合教学模式
(书画装裱修复、书法、绘画三位一体教学模式)
建立完善的文化遗产传承教育体系,积极培养传承人及相关专业人才,已经成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迫切需要。学院于年在全国率先开创了古画修复与装裱专业,课程“揭裱与修复”是教学中的核心和重点。通过多年教学科研和实践经验积累,逐渐总结出培养人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可以说技、艺相结合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发展是在夹缝中求生存,摸着石头过河。
一、书画装裱修复与绘画、书法三位一体的有机融合是教学的根本理念
书画装裱修复、绘画、书法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就是以书画装裱修复技艺为“体”,以绘画、书法为“用”,体用一元、相得益彰。
书画装裱修复工艺是针对传统书画艺术发展起来的民间技艺,传统书画的各种因素决定了书画装裱修复技艺是以传统文化、艺术审美、民族文化精神为根本观念,也决定了书画装裱修复技艺要以传统书画为基础认知,只有深入了解传统书画的艺术审美,并有目的、有意识的对两者进行实践、有机结合,才能从根本上完成对传统技艺的传播,为社会输出高素质人才。对于书画装裱修复技艺传承人来说,对书画等艺术领域的修养以及笔墨功力的缺失是从事古画修复艺人的软肋。技、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对中国传统水墨绘画、传统书法的研究与探索,为后来的古字画装裱修复专业提供了教学基础和持续发展的可能。
二、书画装裱修复技艺是教学的核心和基础
书画装裱修复技艺是涵盖范围广而精的学科,既反应民族文化精神,同时更注重手工艺技能的熟练运用,是学习中国传统书画、学习鉴定古旧字画、古籍善本的必经之路和根本途径。在书画装裱修复技艺没有引进课堂、参与教育的时期,传统的传播途径是要靠民间艺人的言传身教、耳提面命、口传心授,传承和积累带有极大的经验性。这些老艺人在传承技术技能的同时也是民族文化成果的创造者,更是传承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
因此教学理念上要尊重传统、重视传承,以书画装裱修复技艺为根本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发挥文化遗产“保有地”的传播功能,保证人才输出,是书画装裱修复技艺这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根本保证。
三、书画装裱修复和绘画、书法的有机结合是发展教学的有效方式,是人才多元发展的途径
技、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就是在传授书画装裱修复技艺的同时,将中国传统艺术的书法、绘画贯穿教学始终,训练学生的笔墨运用能力和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书画装裱修复技艺对古代书画的保护和流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古旧字画修复人员要具备很高的综合素质,不但要技巧娴熟、经验丰富、观察敏锐、思维缜密,同时也要具备一定的传统绘画、书法功底,包括对笔法、墨法、颜色的运用。
在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开展中,写生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课程,也是教学大纲中重要的一环。古人云“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外师造化”是理解组织画面的基本前提,离开师造化,就不会有与自然精神气息相通的“得心源”。写生就是“外师造化”,学生掌握了基本绘画技巧,就应该到大自然当中对景写生,在自然中去观察生活、提炼生活,到自然中去汲取养分。临摹古人的作品,要力求功夫深、笔笔有来历,但这种训练往往盲目缺乏目的性,“师古人”而被古人俘虏,作品也往往是景物机械堆砌、内容空洞,缺乏感染力。写生训练了学生的造型能力、观察能力和笔墨表现能力而被广泛运用,积极组织户外写生,是加强学生理解认识传统绘画的必要手段,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更具意义的是,以书画装裱古画修复为核心,与传统绘画、书法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不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更给予了学生在当今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生存能力,为学生铺设一条宽广大路。拓宽学生就业,既可以在各地区、各大博物馆、文化单位发挥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作用,在各级教育系统、大中小学开展艺术门类教育教学工作,也可以做文化个体经营、自行开办学校等。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培养下学生可能会成为画家、书法家、艺术大家。学生毕业后根据自己所学所长,根据自已的意愿可以有多重选择,并且提供了多元的发展空间,真正的做到了学以致用。
技、艺相结合教学模式的发展与成果
技、艺相结合结合教学模式,即“书画装裱修复、书法、绘画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建立发展,经过不断的实践、调整,结合传统继承与现代创新,使教学模式与培养人才的整合不断加强、协调发展,这种技、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愈加成熟完善,在校内外以至全国范围内大规模传播发展,为教育、文博单位和书画艺术界输送大批高素质人才,反馈信息良好,人才需求量也逐年增加。
目前,技、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已经被许多艺术类大专院校、相关文化单位借鉴、并开始运用、推广。值得注意的是,自年以来,我校培养的一些专业人才,包括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已经在国内几所艺术类大学任教任课,组建相似研究方向的专业和工作室,更进一步推行技、艺结合的教学模式并取得可喜的成绩,学校领导、师生反映良好,具备一定的社会影响力。随着教学模式的推广,书画装裱修复技艺得到再次传承,人才的培养已形成规模,人才输出方向也越来越多元。
现在北京电影学院在山东青岛建立开办现代创意媒体学院,我校已经有两名硕士研究生在该校任教。
王楠,吉艺美术学院书画修复工作室年硕士毕业生,毕业后即被北京电影学院聘任,并借鉴技、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创建专业工作室,是文物修复专业书画方向负责人。技、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其个人的教学工作中处于核心地位,发挥指导作用,并取得成绩与认可。在教学实践中,在与故宫博物院专家李华元老师、郭文通老师、尚力老师以及文物出版社古方老师的交流反馈中,技、艺相结合的教学思想和研究方向是正确的,书画修复作为文物修复专业学科重点得到了学院领导,系主任周登富教授、学科带头人胡德智教授的高度重视与支持,成为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因素。为此,学校于年12月投入37万元用于书画修复工作室的建设工作,目前面积达平方米的工作室已初步建设完成,其中所有教学设备工具一应俱全,已于年正式招生。
杨阳,吉艺美术学院书画修复工作室年硕士毕业生,现任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美术学专业教师,在书画修复工作室教授传统绘画、书法。
鞠卓,级书画修复专业硕士研究生,现任大连艺术学院美术学院书画装裱专业教师,担任书画装裱、修复、鉴赏,传统绘画理论等课程的教学任务。学校的书画装裱修复专业有严格的教学体系和详尽的人才培养方案,为校方提供学术支持,许多学生和家长对这个专业很感兴趣。年,在院领导的支持下着手书画装裱修复专业的建设工作,将技、艺相结合的教学体系沿袭了下来。
目前,校方已经招进两批学生级、级,两个年级的书画装裱修读专业都以进入专业学习。首届16名学生,年第二批招生96名学生,是第一年的六倍。除吉林艺术学院外,各个高等艺术院校开设这个专业尚数个例,由于专业人才的匮乏,校方预计再从吉艺书画装裱修复硕士研究生中招聘专业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