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从文学里看见的一片江山吉林市文学作 [复制链接]

1#
北京扁平疣治疗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_8744638.html

从文学里看见的一片江山

——《吉林市文学作品精选:历史卷》

此三处具无长官约束,为人愚而有信义。有与店家赊绸缎、蟒服者,店主择黑貂一张为样,约来年照样还若干,至次年必照样还清,有他故亦必托人寄到。相去千里,又非旧识,而不爽约如此。

——吴桭臣《宁古塔纪略》

许多年后,当我再次从《宁古塔纪略》中温习有关吉林的鳞光片语时,印象最深的却不再是“乌稽”附近大树环抱,不见天日,鼯鼪狸鼠,鸟声咿哑的景象了。上面这句话,说的虽然是更北苦寒之地——“宁古塔”附近的人,却也是清代关外民风的缩影。二百多年的风雨,洗落满清八旗子弟金戈铁马、横刀自雄的号角声;解禁之后,来来往往于山海关之间的客商行役,湮没了连接驿站的柳边旧迹,却在吉林的松花江边,保留了先祖和遗民们的古道热肠,这似乎也是我对吉林这片土地的最初印象。

吉林北山古建筑

康熙二十年(年)七月,在关外淹留了二十余年的吴兆骞接到了来自京城的还乡诏书。九月二十日,黑龙江将*巴海差人护送吴兆骞一行返京。当时亲友送至沙岭,聚谈彻夜,至晓分手,吴兆骞大哭不止,策马复追二十余里,再聚片时而回。这一返程入关,他便再也没有回来,这位早年成名的诗人,尽管泣血椎心,一直在丈深的大雪中,想念着故乡的莼鲈风味,却在还家那一刻到来时,洗不掉一身的哀伤和满地离愁。毫无疑问,遍览整个《秋笳集》,他是把最好的文字和才情,留在了关外,连写下《宁古塔纪略》的儿子吴桭臣,也是和妻子葛氏在关外的宁古塔所生。

清·顾沅:吴兆骞(汉槎)画像

在遇见邱苏滨主编的《吉林市文学作品选:历史卷》时,我又在诧异中很自然地想到了这个名字——吴兆骞。

说诧异,是原以为历史卷编入的,应该是和吉林市历史相关的当代人的作品:或者是当代作家追述吉林历史的文字,或者历史学者有关吉林市历史的论文,因为吉林这片土地,实在是有大多的故事和时光可以认真梳理了。你甚至在《孔子家语》《史记》中也可以找到“肃慎贡楛矢”的故事。在两千多年后,清人吴兆骞来到这里时,谪戍地附近的松花江还出产石弩,相传是“松脂如水千年所化,有纹理如木质,绀碧色,坚过于铁”(吴桭臣《宁古塔纪略》),正是古肃慎氏所贡石弩是也。

但打开目录,方想起这套书是文学选集,收录的自然应该是文学作品。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收录的是诗词,下编是文选,时间跨度上涵盖了自汉代至民国年间,有关吉林的风土人情、历史遗迹和对这块土地的情感一一罗列其中,一片文字里的历史江山起起伏伏,看得人一阵阵的眼热。

吉林市文学作品精选:历史卷

浣溪沙·小兀喇——纳兰性德

桦屋鱼衣柳作城,蛟龙鳞动浪花腥,飞扬应逐海东青。犹记当年*垒迹,不知何处梵钟声。莫将光废话分明。

——摘自历史卷·纳兰性德

这上面的好多名字,实在是太令人熟悉了:

因出使金国,羁留十一年,写下珍贵的、有关东北地区历史风俗文献《松漠纪闻》的南宋人洪皓;一代雄主和*治天才、开创清代盛世的圣祖康熙;请求代父戍边不成、行走月余抵达宁古塔拜谒老父,并写下详细著录关外疆域设置沿革、饮食风俗之著作——《柳边纪略》的清代文人杨宾;前文提到的清代才子,“江左三凤凰”之一的吴兆骞;扈从康熙出关、亲到过乌拉的著名词人纳兰性德;同样扈从康熙出关祭祖,以《扈从东巡日录》详细记录康熙皇帝一路行程所闻的清代名臣高士奇;勘界立碑、收回黑顶子要隘,使中国船只可以自由出入图们江口,并以文字《皇华纪程》记录的清代名臣吴大澂;曾任东三省总督,为东北留下了重要*治文献《东三省*略》的晚清*治家徐世昌;晚清著名的“吉林三杰”宋小濂、徐鼐霖、成多禄;土生土长的吉林文人、《桃花流水捕鱼人诗文》,将不少近代吉林风光收录其中的孙介眉……他们星星点点,用心血和文字浇灌了吉林这片土地,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纪录松花江畔过往的故事。

中国四大文庙之一:吉林文庙

文献、历史和文学史料的编写和保存,要面临的困难和苦难实在是太多了。历史卷中所收录的作者——南宋人洪皓,他的《松漠纪闻》成书过程便极其复杂曲折:在金国的十多年间,他曾经把所见所闻随笔编纂,等到因赦归宋,又担心金人搜查所获,不能回到南宋,便把所有的文字付之一炬。还朝后他被贬岭南,才趁闲暇追述见闻,并由其子记录,直到去世后方才完成出版。

作者经历的波折、历史上的战乱、灾祸,都是文学作品的大敌。而选本,则在保存文学作品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应该受到相当的重视:孔子删诗裁定选本,为我们留下了上古诗歌的重要文献《诗经》;佚名者编辑《古诗十九首》,为我们勾勒诗歌史留下了原始的天籁之音。收录在这本历史卷中的诸多作者,虽然他们的作品限于篇幅和选本的性质,大多只能摘取五车之一束,九牛之一毛,但字里行间,都是对这个城市过往历史的复杂情感,他们的心血浸润在这片土地之中,消不掉,带不走。它们如今聚沙成塔,小流是海,以这种姿态集结,让读者在文学的“枝头”真切地窥见这个城市的历史,在古人和近人将汉语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的骈骈散散中,回顾当年的长白山,穿上坚韧的鱼皮衣,看见冬天松花江上的坚冰和“水院子”,听见松花江上的高亢的放排声……

是的,在某种程度上,手中的这本历史卷,和其他整套的《吉林市文学作品精选》,承担了这种功能。我在字里行间能感受到的是,编辑者也带着这种责任感和意识去选编这套作品。在历史卷以外的中篇小说卷,编辑者还有心的收录了截至年为止,吉林市作家创作的长篇小说存目。至少,它们为当下和未来,保存了吉林市在一个历史时期内的文学创作风貌……

江山代谢,人才更迭。吉林这片土地朴实、温暖的性格,是一代又一代人积累下来的文化基因,是上古先民的血脉。而文字留存下来的,不仅仅是作家个人的才情、性格和人生经历,也是这些文化基因和血脉一代又一代传承的真实证据。

希望在未来,会有更多的文学作品以别集、丛书、选集等不同的形式和面貌为这片土地呈现。

欢迎扫描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