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站,六人行!神十四、神十五飞船最近“太空会师”,两大航天员乘组舱内合影被国人刷屏。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宏,3日告诉“智行中国”系列论坛在线师生观众,原来中国拥有3个空间站:从研制阶段到运行阶段,正样空间站发射成为在轨空间站,初样空间站改造成为地面模拟空间站,而空间站的数字模型,通过“数字孪生”,变为“数字空间站”。
可以说,它们实现了“天—地—数字”三站协同运行,同时也是“三位一体”。当天,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联合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举办“智行中国”系列论坛第二期,其主题正是“大手牵小手: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下的智能教育新机遇”。在线上,人工智能领域包括多位院士在内的一流学者,与知名中小学校长等,围绕教育科学、教育手段、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等议题展开讨论。
那么,除了6名航天员正同时在轨照料的天上空间站,地上空间站和孪生空间站又在干什么呢?杨宏院士表示,地面模拟空间站可以在地验证飞行任务、软件升级、维修和故障对策、在轨维修和扩展、人机协同等;而数字空间站则可以进行飞行数据实时驱动、在轨状态检测和预测、趋势评估、飞行方案验证等。这样一来,天地协同保障长期在轨稳定运行,全面支持空间站发挥应用效能,“解决了在轨飞行状态动态变化、功能不断提升和扩展以及长寿命、高可靠、高安全运行等关键难题。”
事实上,“天—地—数”3站协同模式,从研制阶段的全模型传递,到运行阶段的完善模型,一直处于同步中。“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后,数字空间站就全天候24小时支持空间站在轨飞行,并在机械臂转位、出舱活动、机械臂巡检、首长通话、推进剂补加、实验舱转位等关键任务中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逐梦三十年,圆梦空间站。对于数字化工程发展模式,杨宏认为,空间站系统复杂度高,多学科深度耦合,技术跨度大,传统研制与运行模式不能适应,全面数字化研制是空间站高质量、高效率发展的必由之路。
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
据统计,在数字化高效率研制中,全周期“模型传递”无图纸,以仿真指导并部分替代物理试验,结构生产、总装布局、系统集成、大型试验均一次成功,使得研制周期缩减30%、人员缩减40%、试验效率提高30%。“从方案论坛开始,直到目前在轨管理,数据同源的全周期多学科模型支持正向设计。”杨宏表示,采用数字孪生技术建立数字空间站,还可以进行状态预测与趋势评估。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空间站除了这一与生俱来的先天智能性,从智能太空厨房、手机通信、运动健身实时健康监测到物资信息管理,“后天”也是智能化“精装修”。“航天员既是服务保障的对象,又是长期运行的重要贡献者,”杨宏表示,将5g技术引入空间站,在轨实现wi-fi全覆盖,构建空间智能家居,保障了航天员长期在轨健康生活和高效工作。他笑着说,在天地双向视频中,航天员妻子甚至感觉丈夫就在航天城出差。远在天外、近在眼前,智慧空间站为航天员营造了轻松愉悦并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太空之家。
杨宏还寄语青年科研工作者要培养锻炼系统性思维方式,拓展多学科知识融合,借助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引领空间探索技术新发展。同样,图灵奖得主、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johnhopcroft也表示,ai将成为信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离不开科技人才培养,高等教育在这其中发挥重要作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体系”将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目前,中国在ai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年启动的教育部计划,汇聚33所顶尖高校培养之力,旨在引领带动高校本科生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据统计,当天在线累计观看人次达。这期间,智能教考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正式发布,由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开发的浦江智能教育平台、第四届国际青少年人工智能交流展示会(iaif)及新一代人工智能成长营等系列项目也正式启动,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大学教授吴飞编写的《走进人工智能》科普读物首发。
本文作者:徐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