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智能家居行业频繁迎来重磅利好政策。4月《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动统一智能家居、安防等领域标准,探索建立智能设备标识制度。”此外,安徽、广东、上海、北京等地已陆续出台支持智能家居的相关政策,比如7月北京发改委、商务局、住建委等多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助企纾困促进消费加快恢复的具体措施》就针对全屋智能家居行业提出具体指导方案。
智能家居特别是全屋智能进一步升温,大有成为新阶段地产行业重头戏的趋势。在日前召开的年中国建博会(广州)上,也可以看到这样的趋势:智能与定制、系统和设计并列为四大主题展区,智能家居成为展会重点主题之一。
而在智能展区逛下来,可看到一个明显的现象:老面孔年年参展,新面孔几乎没有。随着行业走向成熟,属于新玩家的机会窗口已被关闭,头部玩家的话语权与日俱增,腰部玩家日子难过。原因在于:全屋智能时代游戏规则彻底改变,行业门槛变高,能适应的玩家越来越少。
全屋智能时代到来,智能家居上演大决战
走过20多年的智能家居行业经历了多个阶段。
年到年可被认为是“史前”阶段。年比尔·盖茨耗资1亿美元、历经7年建造的“未来之屋”算是智能家居“鼻祖”,但这种土豪定制式的智能家居系统成本高、难度大、时间长,只有极少数富豪才能体验。
年前后,智能硬件创业潮出现,智能家居行业起风,一时间群雄逐鹿,既有大量创业者涌入,也有很多老巨头入局。不过,一直到年行业都面临“叫好不叫座”的窘境。《中国智能家居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当年智能家居市场渗透率仅为4.9%。这一阶段的智能家居以单品+DIY为主,安装门槛高、单品体验差、用户认知弱,只有发烧友等少数群体才会购买。大多数智能家居创业者都倒在了黎明前。
年“全屋智能”的玩法开始出现,智能家居创业公司代表欧瑞博发布MixPad,在一体化墙面智能开关上集成多协议智能家居网关、AI语音设备和场景化家居服务入口,安装更容易的同时,给用户带来的智能化体验更加完整。依托于这一交互入口以及HomeAI系统,欧瑞博扩展照明、暖通、遮阳等品类布局全屋智能。欧瑞博外,越来越多智能家居玩家都不再售卖一类单品,而是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推动智能家居加速落地。
年,全屋智能成为“主旋律”。IDC报告显示全屋智能解决方案在消费市场的推广,将成为智能家居市场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这丝毫不让人意外。
先看用户需求:智能家居要提供围绕用户生活场景的真智能体验,就必须要全场景感知环境,洞察用户,这需要足够多的设备且互联互通来提供主动式、个性化、全场景的全屋智能体验。因此,理论来说用户真正需要的就是全屋智能,只不过因安装成本高等原因全屋智能未能普及。
再看市场供给:前装模式下用户倾向一步到位拥有整体智能家居,相对动辄几十万的硬装、软装来说,一套全屋智能成本即便超过10万也不算贵;后装模式下欧瑞博等厂商已提供门槛和成本相对低、安装相对容易的全屋智能方案。简单地说,全屋智能供给侧正在升级,成本更低、门槛更低。年,随着全屋智能频繁迎来重磅政策利好,在顶层设计下全产业链将进一步积极拥抱全屋智能,如同新能源汽车在补贴政策下高速发展一样,全屋智能也将爆发。
任何技术从小众到出圈再到普及都有相似的发展规律,比如电动智能汽车。全屋智能在年前后出现,经历小众阶段后成功破圈,如今开始进入大众化阶段。在行业看来,全屋智能也将是智能家居的终局,全屋智能大战就是智能家居行业的大决战。
全屋智能游戏规则变了,只有少数玩家能玩
电动智能汽车是未来,焦虑的燃油车厂商都在布局,但依然挡不住新势力们的强势崛起,且电动智能汽车要比拼的还有自动驾驶、车机系统等新能力,能参与的玩家越来越少,就连一些强大的燃油车巨头也水土不服。
全屋智能行业,除了少数活下来的智能家居创业者外,主流家电、手机和互联网巨头都在入局,插座、照明、开关甚至配件这样的传统产业龙头,以及全屋定制家居企业都在布局。市场看似水大鱼大,但全屋智能对大多数玩家来说都是赶不上的风口了。全屋智能属于智能家居,但跟此前阶段相比已截然不同。游戏规则变了,行业门槛高了不少:
1.全屋智能产品体系更复杂。
主流全屋智能玩家自有SKU往往高达数百款,这是覆盖全屋智能不同场景的必要条件,却不是充分条件。全屋智能本质在海量设备互联互通,在统一的交互入口和智能系统下提供真智能体验,这是极少数玩家才有的能力。
一个品牌可提供覆盖不同场景的单品,但倘若缺乏统一的交互入口和原生的智能系统,甚至依靠手机去做设备交互,就根本没办法落地真正的全屋智能,这类玩家可以活下来,但很可能会“被集成”,其品牌则将对用户不可见;一些做插座、做开关、做照明的企业或许可在自身擅长的产品场景下提供智能化单品,但也只能是“被集成”;做全屋定制的企业善于传统家居定制,但做的更多是空间的利用改造,对于智能化体验特别是背后的技术知之甚少,与全屋智能玩家深度合作是最佳出路。
2.全屋智能落地门槛更高。
全屋智能的勘察、设计、安装等环节,离不开线下服务商体系,因此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零售才是全屋智能渠道的唯一选项,这是少数玩家才能构建的能力。单品思维玩家往往依赖电商渠道,而传统的开关、插座、照明和全屋定制家居企业强大的线下渠道体系,则很难卖得动全屋智能,一是渠道不懂产品,技术和用户,而且用户买全屋智能就去对应门店的心智也已形成。
结果就是,真正可以成为全屋智能头部品牌的玩家只会越来越少。从今年建博会来看,智能家居赛场中央已经只剩下少数的争雄者。
其实不只是智能家居行业。互联网、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智能电视、智能汽车等行业都曾上演类似的故事:行业不成熟的大爆发阶段,入场门槛低,遍地有机会。随着行业成熟壮大,更有实力的巨头类玩家入局,创业类玩家中的佼佼者跑出来,行业就很难避免地向少数玩家集中,形成多强争雄的局面。
世纪大决战,哪些玩家拥有全屋智能格局?
市场终究来到了“少数人的游戏”的阶段。
从现在手里的牌来看,拥有全屋智能格局,适应新游戏规则的玩家用一只手数得过来:一类是美的、海尔两大家电巨头,另一类则是华为、小米两大硬科技玩家,还有一个是创业者代表欧瑞博。全屋智能时代,这五大玩家将成为KeyPlayer。
要想跻身全屋智能的牌桌,必须要有以下“入场券”:
第一,足够强的资金:至少是10亿美元俱乐部玩家。
因为研发和制造门槛高,硬件一直都有着资本驱动的特点。前些年智能家居有“小而美”的存在,单品卖一个硬件赚一份钱的模式跑得通。然而如今的全屋智能却是系统工程,数百个SKU、成千上万个门店,以及操作系统、AI交互、IoT连接、服务生态、品牌建设等事宜都离不开资金驱动,一些事项的花费更是奇高无比,比如操作系统。
总而言之,智能家居创业很烧钱。在年中国建博会(广州)的智能家居主题论坛上,欧瑞博创始人兼CEO王雄辉的主题演讲言辞犀利,在行业掀起不小争议。王雄辉说智能家居这个行业“不但烧钱而且烧人”,如今行业已进入到“10亿美元俱乐部时代”,就是说做智能家居只有几千万是不可能砸出什么动静的,在巨头都AllIn时,“如果没有10亿美元来砸这个场子,根本玩不转。”
全屋智能KeyPlayer身上的第一个共同点就是“不差钱”。海尔、美的、华为和小米均是巨头,其中海尔智家、小米和美的最新市值就分别高达亿、亿和亿美元,资金实力自不必说。后起之秀欧瑞博尚未IPO,但已拿到丰厚投资,今年2月获得总额10亿元的融资,刷新国内智能家居行业的单笔融资记录,截至此轮其已完成六轮融资,投资方除投资机构外还有互联网大厂以及家居和地产等产业链巨头,如美的置业、红星美凯龙。欧瑞博在业绩上不断证明自己进而获得更多资金,再进一步强化技术、产品、渠道、品牌和团队推动业务向前。
第二,足够强的产品:后地产时代要拼产品。
房地产进入以去库存为主的存量阶段,新房市场萎缩,智能家居行业前装与后装此消彼长。前装市场是toB的商业模式,付费者不是使用者,智能家居解决方案提供者与用户间毕竟隔了地产商,因此很难真正做到用户体验优先。后装以toC为主,倾听用户声音、提升用户体验成为智能家居玩家的头等大事,这对其产品力提出了新要求,比如安装简便、科技美学、交互智能、终身OTA等。
在建博会上,王雄辉提出了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观点:“后地产阶段”,智能家居将真正产品为王。地产主导阶段关系优先、销售优先,而后地产阶段行业将更尊重产品创新,产品体验直接影响用户决策。
全屋智能的产品力不是说一个个产品的单独PK,不是看谁SKU更多,更不是看谁的单品更便宜,看的是通过产品体系构建起最佳全屋智能体验的能力:SKU要足够全,每个单品的功能和颜值都要能打,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套解决方案去串联起海量设备形成“一个产品”一起让用户的家智能化,共同服务于用户的居住体验提升。
在产品力上,小米、华为深耕消费电子赛道多年,其中小米凭借极具性价比的单品组合以及独具特色的米家生态链,构建起了独特的产品竞争力,在智能家居赛道,小米既有自有核心产品,同时有绿米(智能家居)、云米(智能家电)等生态链布局,可给米粉提供各色智能家居产品。
华为在手机业务被限制后,大力进军全屋智能,采取“1个全屋智能主机+2张智能网络+N个子系统”的独特架构从高端市场切入,初期产品套装定价较高,后续再不断走向普惠。
欧瑞博则是一家产品驱动的公司,王雄辉本人是行业内有名的产品偏执狂,这不只是体现在对产品“科技美学”等细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