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城乡规划杂志社,作者杨超
城乡规划杂志社.
复旦大学和上海文化出版社主办,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会刊
导
读
作为一种新兴、独特的空间类型和学术议题,创新时代科技新城的规划设计思想与方法值得深究。文章结合无锡实践,尝试建构一种科技新城中心区的空间发展模式——“毯式大学”——和传承江南园林空间基因的新型创新街区模式,总结其整体性的三种空间策略与主要的基质构造机理,以此在时代性的创新文化与在地性的空间文化之间建立平衡,探索经由城市设计连接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未来的可能之道。
文章发表:《城乡规划》年第3期
原标题:《营造科技新城的大学化中心区——探索一种创新街区的地域性空间模式及其设计方法》
作者:杨超,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详细规划四所主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在创新驱动经济转型的宏观背景下,近年我国各地再次掀起科技新城的兴建热潮,使得这一空间类型的规划设计成为当代城市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其理论与实践研究具有广泛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聚焦并提出一种未来科技新城中心区的新型创新街区模式——“毯式大学”;同时结合无锡市太湖湾科创城的在地实践,通过传承和转译江南园林的空间文化基因,衍生出一种基于“具身感知”的地域性城市设计方法,作为抵抗地方空间趋同、修复公共空间的自组织机能,并重塑创新文化的可能途径。
毯式大学
一种科技新城中心区的未来空间模式
本案所在地的前身无锡太湖科技园(简称“太科园”)是以国家级物联网产业为主导优势的典型的近郊产业园。年笔者曾完成其南部核心区的城市设计,当时着眼于当地发达的民营经济所产生的对独立办公空间的旺盛需求,在规划中选择切分成小地块的“楼宇经济”模式。经历了近十年的科技迭代与社会发展,太科园在新时代的职能和使命亦随之发生着由量及质、从分到合的趋势性转变,即从功能相对单一的产业园区向综合性科技新城转变、从民企各自为政的粗放式增长向创新导向的资源集聚转变、从满足民企初期的空间容量需求向满足创新人群的高品质服务与环境需求转变。由此,在对太科园现状体检和规划评估的基础上,根据用地绩效评价和长三角一体化、环太湖科创带等上位区域规划,笔者综合考量该中心区新的定位与模式选择,提出了“毯式大学”的空间发展理念及其所在江南地域的设计版本,具有两层基本内涵。
年版太科园中心区城市设计(作者自绘)
“毯式大学”概念引领的新型城市设计
1.1毯式肌理的公共基质
“毯式”一词取自毯式建筑①,即由某种内在组织结构生成的、以水平向延展为主导且空间肌理质密的系统化形态,显现出强烈的基质(Matrix)特性。基质的组构规则建立在要素间绵密连接的关系与模式的基础之上,成为连续统一的“背景”;同时能够吸收外界因素和能量参与设计演化过程,实现对异质空间的包容和转换。古今中外的历史城镇往往都呈现出整体性的毯式肌理,但因其结构基因不同而各具特色。
①“毯式建筑(Mat-building)”是20世纪中叶由Team10(十次小组)提出和发展的一种建筑原型,具有大尺度的水平延展和特殊肌理组织的形态特征;代表人物是史密森夫妇、范·艾克和伍兹等建筑师。
现代城市空间的基质效应普遍式微,基质特有的多孔性、连通性、模糊性和自组织等“城市性”特征也几近消亡;当代城市与大尺度建筑设计中对这一问题愈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