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由国际空间站(ISS)最近发布的照片,照片中的机械臂似乎如同被子弹穿透一般,出现了一个数厘米大的孔洞。
这正是太空中微小陨石的强大破坏力的真实例证,仅一个2毫米的小陨石,就能轻易穿透空间站的壁体,威胁到航天员的生命安全。
12月21日,中国航天局宣布,神舟十七号飞船的乘组成员将选择合适时机进行首次太空行走。他们的一个关键任务是进行太空行走的维修训练,尤其是针对中国空间站,它也同样遭受了多次微陨石的撞击。
太空环境的危险性远超我们的想象。
神舟十七号的三名航天员已在太空中度过了将近两个月。这期间,太空中发生了多起重大事件,首先是太阳风暴的影响。
今年11月初,太阳发生了两次巨大的耀斑爆发,产生的火焰长度可达十万公里,相当于七个地球那么长。11月5日,地球经历了一次G3级的地磁暴,但当时的媒体报道并不多。
12月初,太阳再次发生爆发,一场日冕风暴扫过地球,甚至北京郊区也观察到了罕见的极光。
这两次太阳风暴对我国空间站造成的影响极为严重,首先是高能粒子的辐射可能直接对航天员造成伤害。
在这种情况下,航天员绝对不能进行太空行走,因为航天服无法抵抗如此强烈的太阳风暴辐射,他们必须留在空间站的核心保护区内,依靠防辐射壳体来避免受伤。
太阳风暴的另一个影响是可能导致空间站高度降低,加速其坠落。
由于太阳的辐射类似于微波炉,它可以加热大气层。因为空间站处于低地球轨道,还存在一定的大气阻力,当大气层因太阳风暴加热而膨胀时,阻力会显著增加,空间站因此会减速,必须消耗更多燃料来维持速度,否则可能会坠落。
例如,年2月,由于太阳风暴,马斯克的SpaceX的49颗星链卫星遭到增强的大气阻力,其中40颗在接下来的一天内坠毁。
然而,我们不需要过分担忧,因为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对太阳活动的监测和预警系统,对过去两个月的太阳风暴已进行了及时的跟踪和预警。
我国的羲和太阳卫星在其中扮演了主要角色,未来还将发射更多的太阳探测器。载人航天不仅仅涉及火箭和飞船,还涉及许多高端科学领域,为航天任务提供支持。
尽管神舟十七的三名航天员尚未进行太空行走,但他们依旧在舱内按计划开展了多项活动。
根据载人航天办公室发布的消息,他们完成了空间站的日常维护,舱外航天服检查测试、太空行走准备等六项任务,以及机械臂操作、应急救生训练、医疗救护训练、全系统压力应急演练等四个训练项目。
显而易见,在熟悉空间站环境之后,他们主要进行了多项应急训练。
例如,如果微陨石撞击导致舱段失压泄露,这对航天员来说是非常危险的情况。那么航天员应该如何进行应急处置呢?
首先,空间站的失压警报系统会被触发,系统将迅速确定失压的大致位置,并计算降至最低安全气压的剩余时间。
如果失压情况较轻,航天员可以及时进行补漏维修,或者出舱进行必要的修补。
如果失压非常轻微,可能不会触发自动警报系统,无法检测到泄漏点。这种情况下,航天员可以手动寻找泄漏点,使用超声波探测器根据漏气声确定泄漏位置。
(特殊的金属胶带也可用于紧急情况下的修补)
但如果失压速度非常快,航天员则需要立刻转移到神舟飞船中,该飞船具有独立的生命保障系统。如果空间站完全失效,为了安全考虑,航天员可能需要立即返回地球。
在更极端的情况下,如果神舟飞船也被陨石击中受损,那么航天员可能需要隔离损坏的部分,并在空间站内避难。
此时,地面控制中心会立即启动备份飞船的发射程序,进行救援行动。
当前我国已将神舟救援飞船的发射准备时间缩短至8天半。
虽然这听起来时间较长,但在这短短的八天半内,需要完成火箭与飞船的安全检查、轨道对接和返回计划的精确计算,任务量已压缩至极限。
当然,如果实际情况发生意外,可能还能进一步缩短这个时间。我们仍然希望这种情况不会发生。
国际空间站运行了20多年,已多次遭受撞击,其太阳能电池板上已经布满了几
百处撞击痕迹,其中大多数是由太空尘埃造成的凹痕,但也有不少更大的尘埃造成了多个洞穴。
这次加拿大机械臂上的损伤,已是较大的一次损伤,幸运的是,如果陨石击中的是机械臂而非核心舱段,国际空间站或许还能避免提前退役。
中国空间站至今也遭受了多次撞击,太阳翼上出现了几处损伤,需要航天员进行太空行走维修。
太空的环境异常残酷,稍大的太空垃圾还可能被追踪和躲避,但那些微小的陨石尘埃几乎无法被探测和预警,只能被被动接受。#深度好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