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长51.5厘米,横长.5厘米的画长;“好长!好大!好漂亮!不愧是国宝!”这应该是大多数人看到《千里江山图》的第一反应。《千里江山图》一眼千里,转眼千年。多年前,18岁的天才少年,王希孟,用他手中的画笔这样描绘祖国的锦绣河山。
画中几乎用到了前代所有的技法。隋唐的勾线敷色法,五代十国到宋的蟹爪皴,披麻皴、斧劈皴等等。连绵的群山和浩淼的江河湖水,亭台楼阁、茅舍村屋、行旅驳船、飞鸟人物、景物繁多气象万千,气势恢宏雄浑壮阔。充分表现了自然山水的秀丽壮美,所以我们不妨称之为“北宋的国家航拍纪录片”
“咫尺有千里之趣”,画中千山万壑,江河交错,几乎呈现了我们能看到的所有景象。瓦房茅舍、山涧溪水、江湖之间、水榭长桥应有尽有,令人目不暇接。画面中没有农田,只表现美景,可让人能感觉到这就是千里沃野。一花一草,一船一桥,山水之间,都那么的从容自在,描绘的是自己心中的江山,也是他的理想之国。他的理想之国要有人间烟火,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得安稳世界。
初露锋芒
“政和三年闰四月一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逐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可以看出18岁的王希孟,创作此画曾得到宋徽宗的亲自指导,花了不到半年时间完成此画,宋徽宗收到此画惊喜万分,赐给了他的宠臣,也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奸臣之一蔡京。
出生于北宋晚期的王希孟,赶上了山水画的黄金时代。可这个时候的北宋,边疆战乱四起,朝廷重文轻武,举国上下文恬武嬉。自宋徽宗起虽说艺术成就可谓浓墨重彩,可风雨飘摇的北宋朝廷已经无力回天。但是这些,年少的王希孟是感觉不到的,年少的他可能和我们一样,满眼都是这世间的美好,心有宏图大志急于展现,可能年轻的他只是喜欢画画,把目之所见、心中所思画出来,也正因为年轻,才有了千里江山图的恢弘画卷。
正如陈丹青所说“隋唐五代,包括北宋的大家,你去看看,找不出一幅画,能够收纳这么多自成格局的景别,而每一个景别,有这么多详确动人的细节,通常成年老熟的大师,喜欢做减法,也就是所谓取舍概括,可十八岁英年的王希孟呢,他是忙着做加法。
打开画卷,仿佛亲临山水之间。鸟瞰视角,让我们能感觉到在空中俯瞰大地,俯瞰这千里江山。行云流水的画面,就像现今我们常见的航拍纪录片一样。画面借山势溪谷路径迂回曲折,来表现出深远的效果,不仅空间层次清晰,远近距离的处理更让人惊叹,真正的一眼千里。向世人展现一个气势恢宏、国泰民安的盛世江山。
也许是一个少年,借用笔下的大国理想,激励那些看到它的君臣们,励精图治,为百姓营建一个安居乐业的世界。写实的技法,逼真的呈现这色彩绚丽、犹如仙境的千里风光,为宋徽宗描绘出他治下的美好江山,更让宋徽宗相信他的王朝也会像此画这般真实美好,永久不衰!也是这个少年心中期待的安稳江山,他希望战乱结束,大宋江山永远像画中这般美好。这个时期的青绿山水,都有着浓郁的政治色彩,所以这幅《千里江山图》也不例外。
叶恭绰先生在《遐庵谈艺录》对它作出这样的评价:“唐哉皇哉,千里江山,一气写成,细入豪芒,笔笔精到,无一懈处,可云独步,且不重复不断续,不粗漫不拖沓,无弱笔无犷气。……设色鲜明、布置宏远,使王晋卿、赵千里见之,亦当气短。在古今丹青小景中,自可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耳。”
作为宋徽宗的“弟子”,王希孟的技法直接来自徽宗的写实观念,具体用色离不开唐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但较前人清雅。而宋徽宗作为当时的艺术统领者,他的作画观念直接影响了当时山水画的主流风格。描绘对象时,用笔十分精细,一丝不苟,树上的花叶,都用色、墨一一点出,细小如豆的人物,服饰也各有区别,但同时又有取舍提炼,显得生动活泼,众多的桥梁、船只、房屋、水榭,形制和位置都不尽相同,毫无繁复之感。
行云流水,不重复不断续,场景之间连接的恰到好处。画中每一座山、谷、丘、水都有着不同的模样,形态各异的山石树木,随便截取都是一幅自成景别的画。只有这个天才少年,才做得出这样一幅惊世骇俗的画。透过宏伟的青绿设色,一个十八岁少年将他的朝气、傲气、豪气、灵气都灌注其中。
《千里江山图》局部细节英年早逝
清代《北宋名画臻录》言:“王希孟,北宋徽宗人,少时有异相,生时有瑞鹤东来,众人皆言有大贵。聪颖博学,善诗文,通音律,工书画,犹善剑术。十岁被召至宫中待驾,徽宗亲授画技,曰‘其性可教’。艺精进,画遂超越矩度。工山水,作品罕见。徽宗政和三年,呈《千里江山图》,上大悦,此时年仅十八。后恶时风,多谏言,无果。奋而成画,曰《千里饿殍图》。上怒,遂赐死。死时年不足二十。时下谕赐死王希孟,希孟恳求见《千里江山图》,上允。当夜,不见所踪。上甚惊疑之,遂锁此图与铁牢,不得见人,而封天下悠悠之口,此成千古迷踪,可叹世人不得而知也。”
这位天才少年,只留下传世画作便不知所踪。作为宗徽宗的“弟子”,作为宫廷画师,王希孟的作画与政治有着直接的联系。徽宗作为皇帝,作为艺术的统领者,他对绘画有着直接明确的要求,他的审美情趣决定着艺术风格的标准。所以我们也可以想象,年少轻狂的王希孟在国家风雨飘摇之际,为宋徽宗呈上《千里饿殍图》时,徽宗大怒,将其斩杀也不是不可能。
从文章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王希孟不只创作了一件《千里江山图》,《千里饿殍图》是他有记载的第二幅,却也因此被送上绝路。他这一生,成也徽宗,亡也徽宗。徽宗成全了王希孟,也结束了“王希孟”。伴君如伴虎,这或许就是中国文人的命运吧。
空留遗叹
从以上这段记载,我们也可想象王希孟的性格,是一个有理想,抱负的少年,为了自己画中的“理想之国”可以豁出生命,倒也符合古人忠君爱国的追求。我们都喜欢美好的结果,与其相信他触怒龙颜被赐死,倒不如相信张国立的说法:他在北宋王朝覆灭的那场大火中,化作了画卷上的一位渔夫而隐于画卷。
正如乾隆皇帝题诗:
江山千里望无垠,元气淋漓运以神。北宋院诚鲜二术,南唐法从弗多皴。当惊常世王和赵,已讶一堂君与臣。曷不自思为臣者,尔时调鼎作何人?
诗中有对《千里江山图》称赞,后面一问就耐人寻味了。画中的千里江山一望无垠,元气淋漓的技法,在北宋画院中也找不出第二件这样的作品,这就肯定了《千里江山图》的艺术地位。最后一问暗喻宋徽宗培养出王希孟这样的人才,为什么不好好反思一下,选一个治世能臣担任宰相治理国家,而偏偏选了蔡京?
宋徽宗迷恋的,则是这富丽堂皇的青绿山水,他丢了江山,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千里江山图》。青绿山水上留下的是辽阔的锦绣江山,九百多年后留下的是它令人仰望的审美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