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这两座文学高峰,
TUhjnbcbe - 2025/7/2 17:36:00

在群星荟萃的十九世纪俄国文坛,陀思妥耶夫斯基(陀翁)和托尔斯泰(托翁)是一对明亮的双子星。他们的伟大成就令同时代的其他作家黯然失色,但他们没有掩盖住对方的光芒。

左,托翁;右,陀翁

陀翁和托翁是相似的,他们都从普希金、果戈里那里继承了俄国文学伟大的批判传统;他们都生活在农奴制即将崩溃的社会变革期;他们都始终在孜孜不倦地探索心理的奥秘。

陀翁和托翁是不同的,他们虽然目标相似,但创作风格却迥然相异。陀翁的心理描写是混沌的,托翁的心理描写则是清晰的;陀翁的作品始终是未完成的,托翁的作品则是完成的。用批评家巴赫金的话来说则是,陀翁的小说世界是复调的,托翁的小说世界则是独白的。

下文即以同名作《穷人》为例,具体分析陀翁和托翁创作上的异同。

一、两部《穷人》的共同点:以人物心理为主要描写对象

在《论小说与小说家》中,伍尔夫曾这样写道:灵魂就是俄国小说的主要角色。

伍尔夫

确实如此,从普希金到契诃夫,一代又一代俄国小说家都致力于探索灵魂的奥秘。不过,灵魂一词概括性虽强,但难免失之于神秘、抽象。尤其是陀翁与托翁都把更为具体的心理摆在了作品的显眼位置,因此,从心理角度把握二者的作品或许更为贴切。

1.陀翁《穷人》中的心理时空和心理描写

陀翁的《穷人》由54封信件组成,以女主人公多布罗谢洛娃和男主人公杰武什金为叙述者,通过信件一步步将各自的过去以及现在展现在彼此面前。但值得注意的是,《穷人》绝非仅仅是在描绘两位主人公的过去和现在。

这部小说除了过去、现在两个时空之外,还有一个心理时空。或者说,这部小说的基础就是心理时空,过去的时空和现在的时空都由此催生而出。因为小说虽然呈现主人公的过去和现在,但小说中描写的过去并非客观的过去,现在也并非客观的现在。它们都经过了心理空间的加工,变成了记忆中的过去和感受着的现在。

《穷人》封面

认识到心理空间是这部小说的基础后,我们也就不难发现,这部小说的主要描写对象既非人物也非故事。尽管罗谢洛娃和杰武什金这两位叙述者在不断地讲述和自己有关的故事,小说看起来也确实主要由人物和故事组成,但事实上过去和现在都不受他们控制,他们之所以向对方倾诉,不过是为了寄托情感、慰藉心灵。

因此我们看到,杰武什金一方面毫无保留地诉说着自己对多布罗谢洛娃的情感;另一方面也神经质般地抱怨果戈里、普希金等人的文学作品,抱怨自己所受的不公正待遇。多布罗谢洛娃则花费了许多笔墨讲述自己年轻时故事,甚至毫不掩饰自己对波克罗夫斯基的爱。在结尾处,罗谢洛娃讲述贝科夫对自己的追求,却不要杰武什金提供任何意见。

2.托翁《穷人》中的心理描写

托翁的《穷人》是一部很短的短篇,讲述的是渔夫妻子桑娜在等待丈夫归来时,出于同情收留了邻居的两个孤儿,后来发现丈夫想法跟自己一致的故事。小说时空结构简单,故事情节平淡,也缺乏对人物的具体描写。

《穷人》插图

事实上,托翁的《穷人》和陀翁的《穷人》一样,它的重心并非故事情节和外在人物形象,而是人物的心理。桑娜在小说中的意义,主要是通过她的心理体现的。最后才出场的渔夫,也同样如此。

桑娜在看到邻居留下的两个孤儿后,她的内心开始了强烈的斗争。即使在把孤儿抱回自己家后,这种斗争依然在继续。因为桑娜家已经如此贫苦,实在无力抚养这两个孩子。更重要的是,桑娜不知道丈夫的态度。

在小说的结尾,桑娜的丈夫终于回来了。听完女邻居的不幸遭遇后,他这样说道:

你看怎么办?我看抱过来吧,要不然孩子醒来看到死去的母亲会是什么情景?对,就这样,想个法子抱过来!快点去啊。

这段话中也包含了一个心理变化过程,渔夫一开始是商量的口吻,但想到孩子们的不幸后,他终于变得坚定起来。但是,桑娜听完丈夫的话后,却一动不动。这个时候,小说中最为精彩的一句话出现了:你不愿意吗?你怎么了,桑娜?

《穷人》插图

此时渔夫的内心世界,出现了之前桑娜所经历过不安、犹豫和困惑。渔夫和桑娜这两个人物,在这一刻得到了心理上的统一。

二、两部《穷人》在心理描写上的不同之处

通过前文分析,我们发现两部《穷人》都以人物心理为主要描写对象。不过,两部《穷人》中的心理描写却有着极大不同。陀翁重在挖掘内心世界的深度,他笔下的人物心理是破碎的、混乱的。托翁则遵循着“心理辩证法”,他笔下的人物心理有着清晰的发展过程。

1.挖掘人物内心深度的陀翁

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说:我只是最高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者,也就是说我描绘的是人的内心的全部深度。在《穷人》的主人公杰武什金身上,“内心的全部深度”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陀思妥耶夫斯基

杰武什金是一个干了三十年抄写工作的九品文官,生活贫困、地位低下,即使是身边的同事也不尊重他。但是,杰武什金却并不像果戈里笔下的亚卡基耶维奇一样麻木。杰武什金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价值,哪怕这不能被他人认同。

因此我们看到,杰武什金在第一封信中抱怨道“这些给我们讲故事的人啊!他们不去写些对人有益、令人心情愉悦的作品”;在看到果戈里的《外套》时,极为不满地说道:他那样写,只不过是我们日常平庸生活中的一个微不足道的例子而已。

果戈里《外套》

但事实上,杰武什金又清楚地知道,自己这一辈子可能就这样了。他充满爱意的接近并帮助多布罗谢洛娃,当然是想要得到她的爱,可他又不敢奢求她的爱。他虽然对不公正的待遇充满愤怒,但他又似乎早就已经认命了。

更加引人深思的是,在杰武什金生活得到改善之后,他又不再抱怨拉塔扎耶夫,说自己先前的抱怨只是恶意诽谤。杰武什金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正是通过他的矛盾以及自我否定一步一步解释出来的。

2.遵循“心理辩证法”的托翁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托尔斯泰更感兴趣的,却是心理过程本身,是这过程的形态和规律,用一个特定术语来表达,就是“心理辩证法”。在《穷人》的主人公桑娜身上,托翁便清晰地为我们揭示了一个这样的过程。

车尔尼雪夫斯基作品

在开头部分,桑娜一边担心着外出打渔的丈夫,一边抱怨着贫穷的生活。但是在看到孩子们熟睡的脸后,她的内心逐渐平静。之后,桑娜想起了生病的女邻居。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桑娜的内心没有平静,她是不太可能会去看女邻居的。桑娜的善良,是在她内心平静之后体现的。

桑娜看到女邻居的遗孤后,毫不犹豫地将孩子抱回了自己家中,因为“她知道,她不可能不这么做”。这承接了桑娜去看女邻居时的心理,并进行了发展。不过,当桑娜回到自己家中后,贫穷促使桑娜思考现实问题,之前对贫困生活的抱怨进一步发展成了具体的担忧。她害怕丈夫不理解自己,甚至害怕丈夫会揍自己一顿。

此时桑娜的心理已经发展到了无法自主调节冲突的地步,再往下描写,只能朝着陀翁的方向发展。但这个时候,桑娜丈夫出现了。他和桑娜一样想要收养邻居的遗孤,这无疑解决了桑娜心中的冲突。于是,桑娜的内心再次恢复平和。

不难看出,托翁笔下的人物心理过程非常清晰,一个阶段承接一个阶段,每个变化之处都过渡得非常平稳。

结语:

托翁《穷人》中的主人公是受“心理辩证法”控制的主人公,他们最终都要在爱的指引下达到更高级的统一。因此,巴赫金认为托翁的小说世界是独白的,也就是说小说中只有作者一个人的声音。

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

陀翁《穷人》中的主人公是不受作者控制的主人公,他们心理是如此破碎、思想是如此复杂,这使作者无法断然决定人物的命运和故事的结局。因此,巴赫金认为陀翁的小说世界是复调的,也就是说小说中各种声音混杂在一起,这些声音都是主人公自己发出的,而不是作者发出的。

所以小新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更伟大。

1
查看完整版本: 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这两座文学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