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森说过:“文化的基础是城市”。因为文化是众多交流汇聚成的,而一所校园正如一个城市一样,由人组成,它需要有能够满足人们交往的需求与生活及学习的条件。当人处于这样充满交往共享条件的场所时,尤其是校园室内公共空间,显的尤为重要。这里每天发生着丰富的活动和事件,如停留、小憩、交谈等等,自然会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创造力。
校园室内空间设计的基本原则
1、开放性原则
校园本身是分门别类的,所针对学生的年龄也是不同的。无论我们面对的是什么类别的学生,我们都需要一个开放的校园环境。作为一个学生群体,在人生的成长阶段,同龄人之间的交流和知识的互换,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也有利于身体的健康,从而促进校园文化的相互交流与发展。所以在学校校园室内空间设计中,开放性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原则。
2、层次性原则
为了满足学生校园文化生活的多样化,单一的室内公共空间环境结构是远远不够的。对于不同类型的交流活动,应将环境划分为空间层次。例如,区分私密性和功能性。私密性的多层次表现在于,应该有一个完全开放的结构空间和一个半私密的结构空间。学生可以在路过时随时停下学习或交流,也可以选择一个远离噪音的空间。层次分化的细致程度取决于实际环境、地理位置和所提供的功能:空间的多层次功能应该是多样化和可控的。
3、舒适性原则
校园室内公共空间是为学生提供服务的场所,它需要满足学生停留、交谈等活动的需要。学生将停留在空间内,并将涉及到行走以外的其他动作,因此空间需要符合舒适性原则。舒适性涉及很多方面,如视觉、听觉、色彩和空间的和谐,或对周围噪音的处理,都是为了达到一定的舒适度。影响空间舒适性的因素还有很多,如空间大小和空间尺度是否合理,或者装饰造型是否合理,使用性质的应用程度等
4、参与性原则
为了实现最有效率和最有意义的文化传承,参与性尤为重要。学生参与设计的方向有很多。例如,学生习惯性点位的确定和功能的选择。设计师可以从中获得灵感。通过对参与者思想的理解和结合,使学生更有效地融入到设计好的校园室内公共空间中。完成后的空间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和空间。
在校园空间设计中,更需要本着服务课程和学程的自觉,规划未来学习方式的心态,将艺术作品、审美元素化为教育情境的努力,让设计带上“人的体温”,让每一个空间都拥有自己的性格与故事,让师生在校园里拥有更好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