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花”李燕和她的吉林故事
作者:曹保明
“民族文化,源于民间文学,在过往漫长的岁月里,时间洪流席卷的神奇故事,散落于各个角落。是这样一些有心人,他们行走在古老的田野,他们拾捡精神的碎片,重新擦亮被遗忘的珍宝,令它们燃烧出新的火花,闪耀出新的光芒……”这是在年岁末由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深圳举办的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第十四届优秀民间文学作品奖的颁奖辞。当评委宣读颁奖辞时,台上的3位获得者之一正是吉林省民间文艺家李燕。她的新故事《卧底鱼》,荣获此次民间文学作品新故事类唯一一项大奖——优秀故事作品奖,也是我省多年来获得的故事奖项中最高奖。说起来,李燕能获得这个奖项很令人称奇。而且,在刚刚过去的年,她竟然获得两项国家级故事奖。首先在去年春天,她写保护生态的故事《大山里的救赎》获得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优秀作品奖,接着就是这篇《卧底鱼》获第十四届“山花奖”优秀故事作品奖。她的作品是怎样达到这个层次?她是如何登上这样高端的故事平台?她的背后有着多少难以想象的故事啊。多年来,她下定了决心,一定要讲好吉林故事,把吉林故事推向世界。为了写好吉林故事,开始她先是看书,备好了许多书,可是那些书和资料都是死板的,于是她决定选择活态的吉林生活。年,她根据吉林本土查干湖的渔猎生活写出了一篇作品,发表在吉林省文联、省民协的《民间故事》上。故事很生动,但两年一次的山花奖,她的作品只获得了入围奖。问题出在哪里呢?她认为,自己还不够深入生活。于是,她决定用自己的脚去丈量生活,去走进生活,走进故事的内容中去。她认为,改变自己,才能获得新的感知。通过走进生活,她甚至觉得:“我,不是我了。我不被动了,我去亲历生活了,也是重新亲历了自己。”她去采访那些打松塔的人,她参加进山人搜山的队伍,她和山里的猎手、木帮们一块生活。一开始的时候,人们看她是一个女作者,都说:“谢谢你,我很忙!”根本不愿接待她。后来,她采取独特的“战术”,通过朋友介绍,跟着他们进山或者到田野中劳动。她一开始找人座谈,还像以往一样,拿出自己的手机,想录音。可是对方一看就乐了,人家说:“你的手机,挺先进啊!”于是人家走了。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她。从此,她坚持再也不录音了,而是要学着走进田野,与采访对象生活在一起,实实在在地去感受对方的经历。有一次,听说偷猎者在森林里下了许多套子,她和保护自然的人们一起走进森林去清套。曾经在珲春的一个山沟里,不大的一个山弯就被偷猎者下了28个套子。有多少夜里,她梦到了一双眼睛,那是一只动物的可怜巴巴的眼睛。她,再也睡不着了。于是,她追随清套人进了山。可是,清套护林人的生活与其他人不一样,他们晚上不下山。自己能返回市里住吗?她去山里寻找猎人,找到了一个老猎人。这个从前打猎的老猎人,一到过年前就进山,是去清套。他说:“动物也得过年呐!来到年了,山牲口也不容易啊!”老猎人一看她是女作者,于是笑笑说着再见。那天晚上,她决定不下山。她自己就靠在一棵树下,睁着眼,等着天渐渐地发亮。这一夜,她恐惧极了,在荒无人烟的山林里,说是为了了解故事当中的动物和自然中的人,可一旦真正地走进,才会觉得是那样孤独。夜里,她听着周围各种动静,是蛇吗?是狼吗?是虎吗?她悄悄地备好了一把刀,她想到,只要有坏人靠近,她就把这把匕首刺到坏人的心脏。就这样,她战战兢兢地等啊等啊,终于天发亮了。当清套人进山以后,看她真的坐在树下,非常感动地说:“姑娘,你可以跟我一块儿进山了!”从此,生活接纳了她。其实是她走进了故事。人们认同了她。猎人的话,使李燕的眼泪不禁流了下来。从此她成为了猎人的徒弟,她跟着猎人进山,体验着猎人的生活,她和清套者一起帮助大自然更加干净。后来,她的作品《卧底鱼》经过二次入围奖,终于闯过一道道关口,获得了这次的全国最高奖项。这是她一步步深入了生活,不灰心、不气馁的追求,是讲好故事的真功。她终于从生活中开发出了自己的文学之路。正如颁奖辞给她的评语一样:她的作品终于走向了中国故事的最高峰。为了讲好吉林故事,她把自己投入到基层,让真正的吉林故事从生活中来,让故事从吉林出发,让她自己体会的故事再变成故事。她是用自己的身心去讲述吉林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能不生动吗?成功在于奋斗。李燕走出了一条努力讲述好吉林故事的成功之路。获得这次全国故事大奖,更是她自己长久的等待。她认为这次获奖彻底改变了她自己,也认识了她自己以及生养她的乡土。现在她把自己真正投入到生活中去了,那就是亲自去找生活里的故事,把自己真正投入到故事中去。原来的写作是旧式的、老式的,只是处在自己的心灵当中,现在是处在社会的喜、怒、哀、乐之中。她真的开始把家乡作为自己写作的目标,她的获奖作品大量表述的是人人想品读的家乡事,她作品里大量的文化,是民俗、方言、村落、土语、身边的事项、生活中的你我。她选择了一种她更加热爱的方式,那就是纯粹地走入乡土的方式,在田野中的心态,行走中的坚守心态,且熟练掌握着乡土文化的能力、获得家乡文化的能力、讲好乡土吉林故事的能力。她今后的追求,也是自觉的追求,那就是坚守自己捕捉到的热爱。她找到了自己,更是找到了她的文化,找到了人达到自己追求高峰和顶端的一种最重要的方式和走向。我们真诚地祝贺她,也祝贺我们自己的家乡。我们的家乡是一个有故事的家乡,我们能讲好家乡的故事,因为那是我们自己的故事。本文刊于年1月4日《吉林日报·东北风》周刊。
原创稿件,欢迎转发,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策划:龚保华曾红雨编辑:王小微鲁钟思
风吹东北,必推精品。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