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山坳里传承羌文化的ldquo吉比子珠
TUhjnbcbe - 2021/5/16 20:42:00
郝万利 https://m-mip.39.net/nk/mip_4621482.html

伴随着沉稳、敏捷、粗犷、虔诚的舞步,汶川县龙溪乡龙溪小学羊皮鼓队队员整齐划一的齐鸣,一队手拿雕有神仙头像的“克里米娃子”神杖,敲打着羌语称“日卜”羊皮单鼓的12位吉比子珠(羌语:小孩子)踏着咚咚作响的鼓点和板铃响声,跳起了羌族羊皮鼓舞,欢庆羌族新年。

“别看他们年纪小,表演起民族文化浓郁且十分标准的原生态歌舞来,一点也不输给成年人,干净利落的动作随羊皮鼓节奏的加快而丝毫不乱分寸。”朱金勇老师说道。整个舞蹈过程中,鼓队队员神情专注,舞姿轻盈飘逸、刚健沉稳。全部舞蹈在双膝不断地颤抖中,连续表演“持鼓绕头”、“屈腿左右旋转”、“旋摆髋部”等复杂而多变的动作。舞姿的和谐完美、一招一式的准确到位与贯穿其中古朴、无华与内在的神韵,不能不令观者对这群小小舞者功底的深厚发出赞叹,这是不经过长期训练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去传承热爱人所难以达到和体现的。

在羌年,能看到孩子们如此原生态歌舞来,与龙溪小学长期坚持对孩子们进行羌族非物质文化教育和传承分不开。

羌族是一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自古以来都是凭借语言和行为动作,采取口授,耳听、心记、示范观察模仿,学习实践等方法时代相传。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由于搬迁和受外界文化的冲击,导致这种形式的非遗文化丢失严重,年轻的一代对此知之甚少,在一些地方羌语甚至已经失传。朱金勇说,民族文化的基因是有诗性的、有梦想的,这种诗性的传承,必然要从娃娃抓起。

“年我们学校就成立了羌族童声合唱团,但期间因汶川大地震曾中断两年,年4月龙溪小学与阿尔小学合并以后重建羌族童声合唱团,在此基础上又于年成立了‘羊皮鼓舞队’,来保护羌族的非物质文化”负责羌语和羌绣的朱金勇说道。

“哦罗依哟,哟也,哦罗依哟也,哦罗依哟,哎,热姆萨哟也,嘛嘛啦哟也……”操场另一头,孩子们稚嫩的歌声在操场上回荡,原生态歌曲《祝酒歌》,显得格外清脆悦耳。

合唱团的成员多为龙溪小学住校生,周二到周三学习羌族民歌,周四学习羊皮鼓舞。至今,“羌族童声合唱团”的孩子们已经学会了十几首羌族民歌、羌族舞蹈和三支羊皮鼓舞。

“在每星期的课堂上,负责教学的教师都会让孩子们先学习羌族的传统文化,并通过给孩子们讲《阿达英姐的故事》、《羌寨的神秘故事》、《羌族将领木朗朗的故事》等传统民故事来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龙溪小学校长杨忠云介绍道,“有了这种文化背景的熏陶,孩子们再学习羌语、羌歌、羌笛、羊皮鼓舞、羌绣等民族文化,就更容易接受了。”

“平时我在私下跟孩子们交流的时候都是用的羌语,让他们习惯用羌语交流。”朱金勇老师说道。作为羌族的朱老师,从小就跟羌文化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平时只要是他知道的有关羌族的故事他都会讲给孩子们听。

“孩子们手上拿着的羊皮鼓都是由民间艺人王世林老师亲手制作,每支羌歌都以羌语和汉语进行双语教唱。”音乐老师付雪莉说道。学校为了让孩子们更好的学习这些羌文化还特别请来了羌族知名民间艺人王世林老师“压阵”。为了防止孩子们忘记曲调,音乐老师还将这些羌歌进行记谱,让孩子们学会识谱和试唱歌谱,从而牢记已学会的羌歌。

功夫不负有心人,年9月21日在深圳音乐厅上演的美丽星期天“山海和声·飞越彩虹”民族文化分享音乐会上,羌族童声合唱团带来的《喊太阳》、《羊皮鼓舞》和《咂酒歌》等节目让大山之外的人们真切地领略了一番原生态的羌族文化之美,博得了阵阵经久不息的掌声和一片赞叹!(图/文:李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山坳里传承羌文化的ldquo吉比子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