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过长白山脚下美人松雕塑公园的人都记得,曾经在洒满阳光的草地上,矗立着一个古朴稚拙的木雕,一个骑在马背上,竖着坚挺的小辫,张开双臂的木头人。这个木头人是谁?作品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本期我们走近木雕的创作者殷小烽,走进他和嬷嬷人的艺术世界。
殷小烽,东北师范大学教授,曾两度获全国美展雕塑银奖。作品原形为北方萨满神话中的神祉。嬷嬷人的形象从满族剪纸中衍化而来,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从创作《嬷嬷人》系列到《修复嬷嬷人》系列,再到《修正嬷嬷人》系列、《万物生长》系列,作者共经历了23年的时间。这部作品《修正嬷嬷人》,是年殷小烽参加长白山国际艺术创作营时创作的。
几经变迁,嬷嬷人经历了由神到人的转变,从冰冷的神祉转变为现实生活中欢愉的、丰乳肥臀的女人,由内而外散发着脉脉的温情和人性的魅力。
回忆:开启尘封千年的神秘大门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接触到了这些从满族剪纸文化中衍化而来的嬷嬷人形象,并贯穿了他30年的创作。
大学时他为了毕业创作体验生活走入东北大兴安岭的深处,走进了原始狩猎民族鄂温克人(通古斯人)的村落里,那些质朴、勤劳的鄂温克人和古老而神秘的萨满文化深深地打动了他,由此开启了一扇尘封千年的神秘大门。
从此,萨满这一主题一直贯穿于他近30年的作品之中,北方先民的原始宗教题材一直吸引着他,多年来他从未间断对萨满文化如何艺术化表达进行研究与实践。嬷嬷人系列作品不断出现在他的雕塑和水彩创作中,从最早的通古斯到木雕的《嬷嬷人》,从综合材料雕塑《修复嬷嬷人》到《中国嬷嬷人》《夜空下的嬷嬷人》系列绘画作品都寄托了他对这一主题恒定的坚守,以及出于内心的“执迷”。
回首数十年的创作历程,他的创作就是他与萨满嬷嬷人的谈话集,他与这位精神上的朋友从相识到相知,尽管时光飞逝,物是人非,但是这样的交流在促使他更加深刻地认识萨满文化的同时,更加深刻地认识了艺术和自己。
探索:从感性描绘到理性认识的跨越
和许多北方民族一样,这支过着渔猎生活的鄂温克人信奉着萨满,萨满教是他们所有的精神生活,他们仍旧保持着原始的社会习俗和族群关系。在与其朝夕相处一段时间后,这支通古斯民族的形象和气质为他提供了清晰的造型意象,之后就有了他的那件石雕作品《通古斯》。
这件造型浑厚单纯的肖像作品,保持了形态上的整体感。概括的形象塑造突出了“通古斯”这一民族男性的典型气质,加之深灰石材特有的色彩,赋予了《通古斯》作品以浓重的神秘感和宗教感。之后,他又利用木雕的形式创作了几件通古斯系列作品,也都是利用材料自身的形态和质感,发挥雕塑语言朴素的优势与鄂温克族社会形态相结合。这些有着一点现实主义特征的作品开启了他对北方先民和萨满文化研究的一扇门,这扇门从打开的那一天起,就再也没有关闭过。
如果说他在创作早期的《通古斯》系列雕塑作品还带有现实主义特征的话,那么后来的《嬷嬷人》系列作品走向了另外的一个领域,这就是雕塑语言与民间美术的有机融合,这一时期的作品是他对雕塑的形式语言拓展和深化的过程。
受东北剪纸艺术的影响,他的创作对象从现实中特色的民族形象转入到符号化的典型形象的刻画中去,同时作品形象的来源也从过去的现实生活转入到对民间艺术的文本和图像的发掘和整理之上。可以说这个转变直接影响了他对萨满认识的角度和深度,他在这一时期完成了从感性描绘到理性认识这一跨越,也使他找到了进入萨满语境最为直接的路径。
创作:将平面的剪纸转化为三维的雕塑
嬷嬷人是满族民俗剪纸的俗称。满族的祖先肃慎人,又称息慎、稷慎(《山海经》),是东北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满族嬷嬷人剪纸起源于原始母系社会,是由满族人祭奉祖先之物嬷嬷人儿演变而来。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满族先民对他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所产生的灾难无法驾驭,便凭借幻想认为世上一切物质都和人一样有生命和灵*,具有知觉、感情和意志,从而产生了屈从、祈求、敬畏和感激,形成了动物崇拜、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也有了祭祀的活动和人与神沟通的中介——萨满和祭祀品剪纸。
原始母系氏族社会里,第一位女萨满“他拉伊罕嬷嬷”就用鹿皮剪嬷嬷神偶祭祀。当时满族民俗剪纸主要用桦树皮、鱼皮等材料,用铁剪和猎刀剪划而成,其造型粗犷古拙。而且那些旗装马靴的嬷嬷人,正是满族祭奉祖先的古俗之物。嬷嬷人与*河流域剪纸的“抓髻娃娃”同样,以对称的正面造型,展开四肢,显露着人的完善,替代着人的躯体去完成捍卫生命、娱乐神明的使命。不同于“抓髻娃娃”的,嬷嬷人是可站立、可摆放的立体型剪纸,民间巧手运用折叠与剪镂结合的纸的语言特征,赋予薄片的材料一种具有体积感又有刀剪意味的造型样式。题材的另一方面,则是满族人的生活及引以为荣的罕王创业称世的传说故事。
嬷嬷人作为人与神沟通的中介在萨满中具有崇高和神圣的位置,这一符号化了的形象是我们现代人对萨满教认识的最佳途径。同时,嬷嬷人本身的形象已经是被艺术化了的造型,这也为他探究文本提供了丰富的视觉参照。其间,他一直思考并实践如何将平面的剪纸转化为三维的雕塑,这一过程离不开对雕塑造型本体语言的研究。为此他做了很多的尝试:从单一的嬷嬷人拓展到组合的嬷嬷人,从完整的嬷嬷人木雕拓展到修复的嬷嬷人,从独立的嬷嬷人拓展到马上的嬷嬷人,从雕塑形式的嬷嬷人作品进入平面绘画的描绘等等。
对话:进入远古文明的语境,反思现在的生活
此外,他还展开了与嬷嬷人的对话,其形象与背后的意义也在发生着不断地变化。他希望当代人能够通过他的《嬷嬷人》系列作品进入到远古文明的语境中,去体验由信仰带来的慰藉,从而反思现在的生活。在作品中,他经常会赋予嬷嬷人新的内涵,作品里嬷嬷人时而肃穆、时而倦怠。他试图不断地还原与他对话的嬷嬷人的原貌,但是,她们总是随着我的心境和认识变化着。他忽然体悟到这样的一个道理,本源永远只能活在观念里,不断地变化才是不变的本源。
正如克罗齐所说,“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他作品中的嬷嬷人永远都不是萨满制作出来的宗教符号,她们只是他对那段历史、那一观念甚至是世界的个人化认识。透过这些作品,他我能清晰地看出作为艺术家的他20多年来对艺术认识的演变过程和对理念探究的痕迹。每当他在塑造或者描绘心中的嬷嬷人时,他都在不断地与之对话,头脑中经常会闪过那首关于“嬷嬷人”的诗歌——
女神始祖的嬷嬷人
栩栩如生的生命形态
还原皇天后土的遗存风貌
站在时空的交叉点
找到了远古文明的发祥
草根艺术用非文字的灵光符号
撰写无字天书
连动承接浩浩远古气息
渐行渐远的脚步踏响
非文化遗产的活化石
回荡悠扬深邃的文明钟声
解读“嬷嬷人”
殷小烽是中国雕塑界的中坚力量之一,其作品风格超凡,代表了这一代人追求原始性、民族性最本质的艺术情感。殷小烽虽然是一个中年艺术家,但是他的成长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恢复招生以来的教育成果,也反映了中年艺术家们如何在这样一个社会文化背景下,用从学院里学到的传统、从老师那里学到的方式,用自己的生命感受和他的艺术情感,用他的艺术创作的灵性、价值取向来创作自己独特风格的作品。改革开放之后,受到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艺术呈多元状态发展。
他的《嬷嬷人》系列:是从远古意象,把少数民族在特定的生存环境之下对他们的感受用一种原始的意象表达,带有一种符号性的、传统的古代木雕、民间的图腾等来表现《嬷嬷人》系列。
——吴为山(中国美术馆馆长)
在我看来,萨满与古希腊神话中的神有着很多的相同点,她们都是“人神合一”的精神符号、她们都具有超自然的伟力和由此产生的神秘色彩,更重要的是她们都是不同时期艺术表达的重要题材。众所周知,古希腊神话中诸神作为最重要的主题造就了古希腊雕塑的辉煌,为人类艺术史树立了一座丰碑。同样,我国北方先民艺术中的萨满形象也为中国古代艺术史书写下浓重的一笔,为后来艺术的艺术语言、造型表达等方面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养分。
——殷小烽
人物简介
殷小烽
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
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副主席
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艺委会副主任
东北师范大学公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代表作品
《通古斯》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银奖
《修复嬷嬷人》获第十届全国美展银奖
作品阐释
《嬷嬷人》共分四个创作阶段:一、《嬷嬷人》系列;二、《修复嬷嬷人》系列;三、《修正嬷嬷人》系列;四、《万物生长》系列。
《嬷嬷人》系列是木雕作品。她们散落在洒满阳光的山坡上,散发着原始山林纯朴的民间气息,仿佛一尊满族萨满教的当代图腾,以意象的雕塑语言复活现已陌生的古老神性,是对于原始人类情感的想象性表现。艺术家在对中国传统视觉符号的重新诠释过程中,试图以现代人的文化视角及雕塑语言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建构某种关联,以便在纷繁的现代,以沉着的心态平静我们慌张的心。
从创作《嬷嬷人》系列到《修复嬷嬷人》系列,再到《修正嬷嬷人》系列、《万物生长系列》,殷小烽共经历了23年的时间。嬷嬷人经历了由神到人的世俗化转变。嬷嬷人从冰冷的神祉到现实生活中欢愉的、丰乳肥臀的女人,她们欢笑着,倾诉着,低吟着……雕塑由内而外散发出人性的温度和魅力。
《万物生长》系列将嬷嬷人的艺术形象与珊瑚的天然形态相结合,以质朴的宇宙观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既是对古老萨满文化的省思,更凝结了人与自然的博弈与共生的艺术言说和人文观照。
本文选自《文化吉林》总第78期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