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多少工程人的泪和汗,都洒在了这项大工程上
TUhjnbcbe - 2021/6/14 23:39:00
即将完全通车的G7京新高速,即北京-乌鲁木齐高速公路,全长公里,是当今世界上最长的沙漠高速公路,横贯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

从北京出发,沿途经过河北省的张家口,在经过内蒙古的乌兰察布、呼和浩特、包头、巴彦淖尔、阿拉善后,抵达甘肃酒泉,再从酒泉进入*的哈密、吐鲁番,最后抵达乌鲁木齐。

其从年9月起动工,预计于今年7月1日全线通车。

01

京新高速途径西北最为荒凉的荒漠与戈壁,其中还有公里的无人区。

在筑路者的眼中,大漠戈壁、草原山丘……越是摄人*魄的风光,意味着在修建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就越多、挑战就越大。

就拿临河至白疙瘩的“临白段”来说,此段位于内蒙古西部巴彦淖尔市和阿拉善盟境内,全长公里,途经了三大沙漠: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

中国交建承建的临白三标,就包含了巴丹吉林沙漠。临白三标一共公里,其中多公里分布在无人区。

无人区,就意味着没水没电,没有人烟。

京新高速公路无人区提醒

这里即便是人类居住的地区,居民们也早就都习惯了浑浊、碱性超标,甚至夹杂着沙子的饮用水。

居民的水都不够用,更不要说来这里工作的工程人员。额济纳旗常住人口为1.8万,总人口在3万人左右。而参与三标建设的工人们,在高峰期可达1万人。

大量的物资消耗,给补给带来了极大压力,简陋的盒饭还能忍,最可怕的就是没有水。

02

人人缺水的沙漠里,洗澡就只能当做一种奢求。两个月不洗澡是常事,出了汗就等着被太阳晒干。

沙漠中的温差也很大。白天撒出去的水,温度高时沙地上几乎留不下什么痕迹,但到了夜里,随身携带的瓶装水没多久就会冻成冰块儿,想要喝水还得砸开。

除此之外,时不时还有沙尘暴的困扰。

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回家成了每一个建设者的殷切盼望。但没人愿做逃兵,他们把回家的愿望,转化为了抓紧完成工作的动力。

对于工程建设而言,进度和质量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

在新闻报道中,在大工程建设时,往往会下意识去避免“为了赶工期,项目组……”这样的表述,似乎工程进度快就会让大家对项目的质量产生怀疑和猜测。

但其实“又好又快”绝非不可实现。这条京新高速就是一个典范,在质量达标的情况下,缩短施工时间,堪称工程中的一大亮点。

春季蒸发量小,用水少,是填方施工的*金期。临白三标一开春,就组织开展填挖方作业,加大人员和设备的投入,仅用两个多月,就完成了4万填方,1万挖方,路基基本成型;

为了避免在高温环境下进行油面作业,工人们把摊铺沥青集中在5-6月之间进行。如果不加快进度,大家就要在夏天到来的时候,40多度的高温下,和℃的沥青作伴。

三标项目总承包部总经理刘永明说,“项目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没日没夜进行施工作业,没有什么空闲时间。我们无奈式给他们安排满工作,就是怕他们闲下来想得多,留不下。”

年7月22日,中交临白三标项目实现了全线第一个全标段贯通,比计划工期提前60多天,意味着建设者可以在风沙和高温中,少煎熬60多天。

03

当然,克服环境的艰苦不仅要靠人的意志,还要靠技术。

中铁承包的,是临白二标工程,主线长公里,连接线62公里,同样是漫无边际的荒漠和寸草不生的戈壁。

当地干旱少雨,年最小降水量35毫米,最大蒸发量毫米,夏季地表温度高达50-60℃。

依据计算,项目管段施工总用水量约为万吨,这在荒漠无人区中,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中铁京新高速项目总承包管理部第三项目部副经理李海峰想出了一个办法,从卫星地图上探寻水源地,在地表植被较多、地势低洼的地方,用人工挖探的方式,查看含水量。

在方圆百里的戈壁滩上,他们挖了好几百个探水坑,终于找到了8处水源,供给工程总需水量70%以上。

然而有了水,依旧需要省水。

在建设高速公路的过程中,路基填土工程耗水量最大。过去的做法比较简单,直接在取料场取土铺到路基上,洒一些水,用碾压机碾压就可以了。

可是沙漠戈壁上的水,非常金贵。如何节约用水,又能保证工程质量,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阿拉善地区的土,几乎没有任何含水量。深层次的土经过探测,含水量最多也不过3%,然而路基填料的最佳含水量,是8%。

于是,工程队发明了一种叫做“闷料”的工艺,就是在取料场,把地面挖上几道沟,头一天晚上把水放进沟里,让水充分渗透到土里去。

第二天,用挖掘机取土的时候,还能把水和土进行充分搅拌。在运输和倒料时,还能进行二次搅拌,再压平整时还进行了第三次搅拌,保证了水和土壤的均匀性。

看似简单的工艺,效果却十分明显,可以节省30%的用水量。

除了水的问题,京新高速在建设中,还面临了风沙、崎岖地形等多种挑战。

而工程队靠着智慧和技术,采用了各种办法,成功突破各种难题:

应对风沙,采取了放置沙袋来固沙,就地取材,效果显著;

在一些高难度施工路段,采取了新的技术和方案。

比如“金盆湾隧道”,属软弱围岩大断面特长隧道,地质条件差、成洞困难、风险极高。

工程在挖掘建设中就巧妙采用了半断面中隔壁法来增大施工空间,力避风险;而在深入挖掘阶段又采用双层初支与三台阶法结合,有效控制隧道变形。

04

技术、人力、资源的巨大投入,这条沙漠高速公路的造价不低,是目前亚洲投资最大的单体公路建设项目。据统计,仅临白段的建设成本,就耗资个亿。

它不仅将北京与*的距离缩短了公里,还是世界上穿越沙漠最长的高速公路。

这是一条条世界罕见的绝色景观大道。

内蒙古的巴彦淖尔

内蒙古和山西交界处的“老牛湾

*喀什地区

帕米尔高原上的瓦恰公路

百年以前,孙中山先生曾为中国设想这样一个大工程:建设一条东起北平(北京),经阿拉善,西至迪化(乌鲁木齐)的进疆大通道。

这一构想被他写入其著作《建国方略》之中,其实书中还提出了很多的宏大工程设想。然而在积贫积弱、战乱频仍、四分五裂的民国时代,这些宏愿如何能够实现?甚至被时人看作异想天开的笑话。

但在新中国,当年那些看似渺茫的“遐想”,一一变为现实,“进疆大通道”路线早已落成,而今这条“沙漠巨龙”京新高速,跋涉公里,贯穿5省1市,更是远远超出了孙中山先生百年前的梦想。

在瓦恰公路的尽头,路牌上有这样一句话,“今日走过人生所有弯路,从此尽是坦途”。

这是筑路者的高度,也是后来人的方向。

END

与其抱怨深处黑暗

不如选择提灯前行

别在有选择的时候犹豫

无选择的时候懊悔不已~

感谢大家

1
查看完整版本: 多少工程人的泪和汗,都洒在了这项大工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