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5月4日,我和左云的杜国林、王凤云、姜宝千深入到摩天岭景区,观看了黑龙王沟(又称马市楼沟)古栈道、古藏尸洞、古村落寺庙和古长城等多处古遗存景点,回来后动笔写了一篇《摩天岭上看异景》的文章。文中提到:沟掌里的老爷庙村始建于明代的老爷庙,建在一条看上去疑似从威鲁口上来的一条古道旁。关于这条古道,当时因是按方位判断,回来后又经过卫星地图校核,觉得威鲁古道应该是从这里经过,但仍存在一种未亲身实地考察的不确定感。其实早在去年冬天,我就和威鲁本地人,现任《月华池》杂志主编陈全旺老师谈过想实地探探威鲁堡北出边外古道的去向。当时老陈说,现在是冬天,山上寒冷,等到来年夏天咱们再去。陈全旺老师是个极守信用之人,这不,刚刚立夏不久的5月11日,他就带我来看古道。其实,他也是小时候上山玩耍,走过山前的一段古道而已,如今时隔60年,他连入山之路都记忆模糊了。为此,他要在威鲁村找向导,遗憾的是人们都忙着种地,连找几家,不是忙得顾不上,就是家中“铁将*”把门。不得已,我们问了村中上年纪的李发老汉,他向我们介绍了古道的大致走向。之后,我们驱车出威鲁口,在内蒙的口子村、石太坪村,分别又询问几个老陈认识的人,大体知道了入山之路的走法。但车过石太坪,说好的入山路,因长期无车辆行走,看上去已不太像能走车。我们怕行不通,遂按方位,沿河湾马文有校长修开的河中土路进去。此路修开看样子也是个二三年的时间,但因雨水的冲涮,沟区纵横,走起来很艰难。就这样,我们大约在上午的10点多来到五龙王沟的一处肉牛养殖场,本打算牧场的人,看怎样上山。遗憾的是,牛在场而人不知去向。我们只好再往沟里走,可是走了没米,来到一处井房前,就再没了行车的路。遂停下车来,自己择路向山上爬去。
常言道:“上山容易下山难。”可这里的山因常年禁牧,棘荆丛生,根本就上不去,我们选择了一处山瘠,扒开胡榛,撮着荆条向上攀登。衣襟不时被带刺的野玫瑰挂住,手也划出了血口。我不禁感叹,威鲁一带的山真高、真难爬呀!这时,我就想到了明代蒙古俺答汗在威鲁开马市时的所说,这威鲁一带山高路远,对开设马市极为不便,希望改市于得胜口先年旧市场进行交易。今天看来说得一点不错:这山有多高,海拔足足有2千多米,坡度也陡,多数坡度在45度以上。我们爬上一坡眼前又是一坡,有时坡度在60度以上。人想上去不抓紧荆条,很容易被滑入山涧,老陈有两次就差点滑入石崖下,吓得我头上冒冷汗。
我想像不到登山运动员是咋样登上海拔多米的喜马拉雅山的爬,但我们只爬了10多分钟,累得两人呼哧、呼哧地大喘气。山上虽然风大寒冷,但我们头上像开锅的蒸笼,热气腾腾。我还好,陈全旺老师因年纪大,不时地坐下来休息,不住地喝水。好不容易爬到半山了,至于古道在哪里,我们连个影儿都没见着。尽管这样,我们的心情还是不错。此山的绿化不错,满眼的落松绿得可人,一簇簇山桃粉得臊人。因我们走得是阳坡,各种纤小的山花已竞相开放,有红的、*的、紫的、蓝的,颜色鲜艳欲滴。遗憾的是,这么好的花花,我们没有一种能叫得上名来。我趁老陈休息,在一旁为他拍下一张林间小憩图。
我让他看时,他说我拍得真好。我说,不是我拍得好,是景美。你看,绿茵茵的落松,毛绒绒的草坪,马三立般令人难忘的长相,谁拍也不会差。他笑了,笑的时候两只小眼发亮。
休息了一会儿,我们继续向上攀去。眼前是一座石崖架,何为石崖架?即地层断陷形成的陡峭的石崖。此处崖上有一可避风雨的小洞,洞不深,仅容一身而已。我和陈老师说,这像个佛龛,又像是云冈石窟其中的一个小窟。我于是试着坐进去,让陈老师用我的手机给拍下一张“成佛图”。至于成佛不成佛,哈!神仙才知道。
路虽艰,一路有的是欢乐,故不觉得太累。
大约12点时,我们终于将大山征服在各自的脚下。上得山来,我们终于在山的一处垭口,找到从山下盘旋上来的古道。古道原来是从二家湾山上来的,而我们走得却是五龙王山。我们算了一下,多走出有3里地,而且,翻越得是平顶山的次高峰。这样,我们的精力已被这座山耗去了大半。
这古道因好多年人畜不行,不是长满了棘荆,就是被雨水冲断,抑或是落满滚下来的碎石,早已不成路的样子。上来前,威鲁和口子村的人说,此路是贺龙部队攻打厂汉营、凉城时所走。当时贺龙的四路纵队,沿着山路盘旋而上,龙头不见龙尾,整整过了一天一夜的兵。又据陈全旺、李某、高忠等威鲁上年纪的人讲,此道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有一串串的经商驼队打此经过。每到半前晌或半后晌,驼铃摇响山岭,山路上载满了欢笑声。此路曾可行车,因山路坡度较大,所行的车以牛车为主,马车、驴车一般很难走上山岭。
据威鲁的李老汉讲,威鲁口还有一条出口之路,在边外中沟村一带。但据我们所知和目测,中沟的古道要翻越牛眼睛山,此山坡更陡,畜力车恐怕是过不去的。
我们两人这会儿虽然入了道,但走着走着,就找不到路的去向。我曾看过卫星地图,判断路在上面,老陈说路是向沟下去了。找不到了古道,我们只好沿半坡往前走,先去看老爷庙村东面的天然石长城遗迹。
这段长城我日前来看过,这是一段十分奇特的长城,我敢说,中国两万两千多里的长城,只有这一处是天然形成的长城。这天然长城是个什么样子呢?你远眺,他是一条石长城(见下图)
近看它却不是人工砌成,而是一条天然形成的石崖架(即断层)。
那为认为是长城呢?因为此段长城为北齐所修筑利用。尽管看上去大部分是自然石崖,但在其阙口处有人为垒筑的痕迹,尤其是接近于顶部就全部为人工所筑了,可见它是长城。
哪为啥说它是北齐长城呢?首先北齐长城在山岭上多为石砌。其次在卫星地图上看这段长城,与东面威鲁北的平顶山长城,又东的马头山、马邑山石砌长城相连接。平顶山长城左云的刘志尧主席考察过,马头山长城左云的刘溢海老师和我等人考察过,后左云长城学会的同志在刘志尧会长的带领下也考察过,马邑山十三边段打虎口段长城刘志尧、陈全旺、侯建忠、刘三人和我先后去多次去考察过,这些长城大部分为石砌,大家都认为是北齐长城。
北齐天保六年(),“是岁,诏发夫一百八十万人筑长城,自幽州北夏口,西至恒州(今大同),九百余里。”七年()又补筑了这段长城,即“自西河总秦戍筑长城东至海,前后所筑,东西凡三千余里。”可见北齐长城是经过大同,又延伸至西河(*河)。其中大同至西河段长城就是从马头山、平顶山等处经过。
这天,老陈看过这段长城后兴奋地说,不枉此行啊!这是一段神奇的长城,摩天岭景区内共有五六个朝代的长城,有建在石林上的长城,有东西方文明在此交融的长城,有海拔最高的长城,再加上这段自然长城,左云简直成了中国长城的博物馆了。我们沿石长城边往上爬边拍照,突然发现天然长城的石上留有特殊的圆圈记号,这是怎么回事,是谁的杰作?经过分析,认为同样是大自然的杰作。——大自然*斧神工,将疑似远古的文明留给后人,令后人去猜测、去欣赏(见下图)。
正在这时,有内蒙南水泉村的两位牛倌走过来,我问他们,从卫星在图上看,山顶上像有个堡,叫什么堡?他们说,那不是堡,是脑包。脑包我知道,脑包即为敖包,萨满教神灵所居和享祭之地。为蒙古语音译。就是一座土、石堆。祭敖包为重要祭祀仪式,于每年夏历六、七月间举行,供奉羊、酒、奶酪,点火、焚香,由萨满跳神后,参加者将祭品分食。鄂温克等族也有类似的祭敖包仪式。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地区后,萨满跳神一般已改为喇嘛念经,祭敖包不再是纯粹的萨满教的祭祀活动。阮葵生《蒙古吉林风土记》云:“垒石象山冢,悬帛以致祷,报赛则植木表,谓之鄂博,过者无敢犯。”
当我上到山顶一看,所谓的脑包,就是先前人们所谈论的疑似北魏皇陵,到近前一看,果然有盗洞。
脑包的周围围有一圈石头,其南面的正中有一阙口,可能是门。从卫星地图上看它像一座边长30米的正方形堡,中间有一圆形建筑。原来它竟是脑包。
这时,我从地面上捡到一块元代瓷片。我不知道脑包这种活动始于何朝何代,但出现了元代瓷片,说明元人在此有过大的活动。我上到大脑包之顶部,有遗弃的一些大石,看上去曾有过摆设。分析认为是摆放祭品所用。这里到底是脑包还是北魏皇陵,抑或是脑包利用了北魏皇陵,这还有待于后人去揭开这个谜底。
哈,说了半天,甭忘了我们是来干什么的?看看手机,现在已过中午12点。加上看脑包,多爬了二三百米的山,我的病腿开始隐隐作痛。
记得上次在看老爷庙时,发现有从威鲁口上来的古道痕迹。于是我们径直来到老爷庙,准备从此循古道返回威鲁。
我们在老爷庙地的山泉各自舀满了所要喝的水,然后跳山涧,穿棘荆,循着古道的痕迹一路前行。在二家湾山的垭口处,我们发现了一处石砌窑洞,窑顶已塌落。回来后才听一位南水泉在威鲁做媳妇的女人说,有一年夏天的夜里,山上下起了雪,有晋中经商路宿于窑洞内的兄弟二人冻饿死在窑洞里。
要下山了,我一瘸一拐地跟在老陈的后面,因我行动缓慢,老陈不时得停下来等我。好不容易连滚带爬地出溜下山沟,我的腿僵硬的都圈不回来。老陈有点着怕,怕我走不了,在山沟里求援没信号,背又背不出来。我说,没事,我咬牙跟在他的身后,直至走到车前。我抹去头上的汗水,和老陈说,再有一段路,我真就走不动了。
我前后探过五路山的五条古道,加上近日所走的宁鲁、威鲁两条古道,在今左云地界的古道就只有保安堡的古道未翻越了。有机会连那条古道也走了,我就可以将走出左云的古道,全部了然于胸了。
年5月12日
作者:高海泉
中国长城学会会员
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
大同市长城文化旅游协会理事
左云县三晋文化研究会会长
出版《左云人物志》上、中、下卷
主编《左云地名录》
转载、转发请注明出处!
编辑:刘怡
审核:袁建琴
大同长城文旅
《大同长城》中●英文版宣传片
长城文化沙龙第二期-专家学者纵论大同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CCTV-10科教频道《人物》
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董耀会
昙曜五窟
一群人、一条心、一件事,大同市长城文化旅游协会我们一起走过(内附视频)
长城壮美杏花妍李二口旧貌换新颜----天镇李二口长城文化节印象
忠实的守护者
一位摄影师的长城情怀
我眼中的长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