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洪洞土话品读让抚
TUhjnbcbe - 2021/8/22 4:48:00

让抚

文/苏承慧

“娃比你小,你就不肯让抚娃着?看把娃腿上踢的!”隔壁老王正在说教自己的大小子,嫌大小子把二小子打得厉害了。

“让抚”是洪洞土话里的一个词,大体是谦让、让步的意思,是对弱者面前的强者提出的要求。“让抚”不为洪洞土话所独有。从近处看,中原官话区里的洛阳方言、冀鲁官话里的寿光话以及胶辽官话中都有“让抚”;往远了说,东北官话里的吉林话,也讲“让抚”。

“让抚”还有不同的写法,比如“让负”“让服”。但我以为,“让抚”更接近洪洞土话里要表达的既要谦让、忍让,又让对方能够坦然接受不至于承受心理负担的意思。一边“让”,一边“抚”,这样的谦让、忍让仿佛裹了糖衣的药片,会让人心安理得地接受。其他的词形则不然,“让负”也好,“让服”也罢,总让人觉得“让”的一方不那么心甘情愿,被让的一方要么“负”,要么“服”,心里疙疙瘩瘩的。

“让”是中华民族的一项美德,但不是所有的“让”都发自肺腑,都可以当真。“人家就是那么让一下,你还能当了真?”这里的“让”是虚让的意思,是在隔着窗户纸演戏,被让的一方非要捅破,戏自然就演不下去,最终烧鸡大窝脖,彼此都不好看。

还有一个“孔融让梨”的故事,更是充满“精得漏斗了”的说教意味:一个四岁的孩子,早有了自我意识,面对可口的梨子,拿大个的,更符合基本自然规律;不拿大的,拿了小的,还振振有词地说出“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的大道理,怕是只能让人毛骨悚然。更为可信的真相大约是,孔融抢不过哥哥,没有拿到大个的梨子,只好拿了一个最小的藏在角落里悄悄地啃,偏偏有族人前来撩逗,聪明的孔融就讲出那句话,自己找了个台阶下。“孔融让梨”最早见于《世说新语笺疏》以及《后汉书·孔融传》李贤注,“让”的对象都是“兄”。《三字经》中的“融四岁,能让梨”不过概括了一下。再到后来,不知什么高人编出的故事中,孔融有了五兄一弟,表扬他的也成了其父。根据自己的需要,对过往进行荒谬的包装再贩卖给毫不知情的人,很有点刘邦说自己是龙种不是刘煓儿子的意味。也许只有最后要了孔融性命的曹操看得最清楚,孔融这样的“让”成就了自己的好名声,让自己的兄弟背上了“抢”的大黑锅,让自己的父母落了个就教子无方的坏名声(倘若孔融父母教子有方,其他都比孔融年长的孩子怎么不“让”啊)。四岁就懂得“让梨”的孔融最终被曹操以“不孝”的借口砍了头,也算是一幕黑色幽默剧。

洪洞土话里的“让抚”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产物,不是“孔融让梨”中的酸葡萄、空道理。“让抚”是有条件的。“让”是竞争中的让,“抚”是有分寸的抚。大人逗小孩,掰手腕时:“让抚你两手一起上”,高手跟常人对弈,“让抚你一车一炮”。“让抚”归“让抚”,手腕要掰,棋要下,断然没有不掰手腕不下棋就宣布小孩掰过了大人、庸者战胜了高手的道理。

从这个意义上讲,“让抚”又必然局限于一定范围。“买茄子的也让个老小”,讲的是在买卖关系中的让:价钱的贵贱可以让,秤的高低可以让,茄子的大小可以让,甚至可以让年轻的一方白搭上自己的辛苦,这一切都是基于买卖关系的存在。如果买卖关系变了,也许还会“让”,只不过主角和内容都会大大异于前者。从这个角度来看,“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也是一种“让抚”。

在洪洞土话里,“让抚”是一种有着底线的道德存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洪洞土话品读让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