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开通、方言多样性与城市创新
杨思莹,
经济学博士,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博士后;
孙广召,
经济学博士,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江西省出版集团公司、江西财经大学博士后;
李剑,
经济学博士,浙江工商大学国际商学院助理教授。
原文刊发
杨思莹、孙广召、李剑:《高铁开通、方言多样性与城市创新》,发表于《制度经济学研究》年第1期(总第71辑),第-页。
作为城际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高速铁路对缓解铁路客运压力、提振地方经济、加强城市间经济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作用。年以来,我国高铁建设走过了十余年历程,不仅建成了覆盖全国大部分城市的高铁网络,而且高铁产业出口欧美等发达国家,成为高铁强国。纵贯南北、联结东西的高铁网络极大提高了出行效率,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设施保障,已经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系统和创新系统运行的大动脉。与高铁产业的快速发展相类似,近十余年时间里,我国科技创新发展迅速,创新规模居世界前列,创新水平跻身世界十五强。我国科技创新的巨大成就离不开企业家、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同样也离不开我国区域创新体系的不断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是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创新系统内部各主体开展科技交流与合作以及不同区域创新系统之间的交流合作提供了诸多便利。作为联接不同城市的重要交通方式,高铁开通可以促进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提高创新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区域创新水平提升。此外,高铁开通可以方便不同地区科技工作者面对面交流,对知识传播与共享提供了便利化条件。因此,强化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是地区创新型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现有研究对高铁开通的创新效应也进行了较为丰富的研究,并且肯定了高铁在创新型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虽然高铁开通为经济与科技交流提供了基础设施保障,但是在具体交流过程中,语言是思想和认知传播至关重要的载体。区际经济与科技交流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语言是否能够被对方理解和接受。因此,在考察高铁开通对创新型经济的影响时,不能忽视语言这一知识传播工具的作用。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自然因素割裂和民族文化碰撞融合使我国语言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各片区、各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方言。方言作为我国不同地区历史与文化差异积淀形成的差异化言语表达方式,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不同群体间沟通效果,进而对科技交流与传播产生不利影响。方言在本质上是一种语言的分化,而这种言语的分化可能会产生经济与科技分化,导致地区文化割裂,阻碍知识交流与传播。现实中,我国方言种类多、方言理解难度较大的地区也往往是与外界经贸文化交流少、科技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从要素集聚的角度来看,为了保证沟通顺畅,投资者也倾向于在语言分化程度较低、地区语言易于理解的城市投资,而较少选择复杂的方言集聚区。因此,方言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城市经济社会发展。
该文基于我国城市面板数据,考察高铁开通和方言多样性是否会影响以及如何影响城市创新活动的问题。研究发现:(1)高铁开通促进了城市创新水平提升,并且这一作用效果在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均显著;此外,高铁开通还会改变城市专利产出结构,提高发明专利申请量占三种专利申请总量的比重,提升城市创新质量,但这一影响在中西部地区并不显著。(2)高铁开通会通过促进城市人口集聚和投资集聚,间接推动城市创新水平提升,并且高铁开通带来的城市投资集聚是其推动城市创新水平提升的主要作用机制。(3)方言多样性会负向调节高铁开通的创新效应,即方言多样性较强的地区,高铁开通对城市创新的促进作用越弱。并且方言多样性会弱化高铁开通的投资集聚效应,间接抑制城市创新水平提升;虽然方言多样性能够强化高铁开通的城市人口集聚效应,但依然会负向调节高铁开通的人口集聚效应对城市创新水平的促进作用。
该文的*策启示为:第一,便捷的交通基础设施是城市引资、引智和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要进一步加快高铁网络规划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区域间创新关联和溢出效应,推动跨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和发展,为城市创新构建良好的硬件基础设施环境。要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发展质量,发挥高铁在改善城市专利结构、提升城市创新质量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要以高质量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高质量创新型经济发展。第二,要发挥高铁网络在集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推动高铁城市要素集聚和科技创新。要素集聚有利于促进创新型经济发展,当前我国高铁网络覆盖了大部分城市,为城市人口和投资要素自由流动创造了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接下来要在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构建有利于科技创新的软环境,引导创新要素合理有序流动,减少制约要素自由流动和合理集聚的体制机制约束,推动城市创新型经济发展。第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