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疫情下狭义健康生活圈与广义美丽生活圈的探
TUhjnbcbe - 2023/3/2 19:03:00

疫情之下的“卧室深度游”、“线上抢带货”、“厨艺大比拼”、“教师变主播”、“全民渔夫装”、“绿码通九州”,已成为围城中居民的“阵痛”,其背后的城市公共健康危机也像面镜子,折射出规划底层算法与操作系统之间的Bug,正如道德经那句“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似乎已道尽千年后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囚徒困境——应对危机需要怎样的空间载体?究竟是城市及制度为人的需求改变而升级,还是人应随着城市迭代而改变需求?怎样迈向“可开可闭、德才兼备”的新空间系统?

左:全球疫情地图,右:中国疫情地图(截至年2月21日)

1、浙江早已开展以各类抽象“生活圈”为载体的危机应对

在防疫突围战中,浙江凭借生产要素市场调节(劳动、土地、资本、组织、技术、信息等)与社会成本行*协调(领导力、执行力等)的联姻,再度成为全国学习的“优等生”,但其本质经验还深埋在近30年“经世致用”、“草根创新”的土壤中,即用实践的试错来推动研究的革新,并针对特定的经济与社会“危机”,提供特定的空间与制度“供给”,从上世纪80年代计划供给危机下的农村家庭作坊、中心镇“一镇一品”,到年后县域经济契机下的县市大型工业区,再到服务业、信息产业契机下孕育的特色小镇、未来社区,以及生态危机下的美丽乡村建设、“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等,无不是对潜在“危与机”提出涵盖经济-空间-环境-制度等生产生活生态要素的安排,即可理解为破解特定问题的抽象“狭义生活圈”,如县域经济圈、新经济圈等。

浙江省疫情五色图与杭州市乡镇(街道)疫情风险图

年,浙江省委、省*府更是部署实施“百镇样板、千镇美丽”的美丽城镇建设工程,将生活圈拓展到小城镇乃至乡村层面,明确了“两道、两网、两场所、四体系”的“十个一”标志性基本要求(一条对外交通通道、一条绿道、一条雨污分流收集处理网、一张垃圾分类收集处置网、一个商贸场所、一个文体场所、一个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体系、一个基本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体系、一个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一个镇村生活圈体系),其中一个高品质的镇村生活圈体系即满足人各类需求的5-15-30分钟生活圈,5分钟社区生活圈即从家步行5分钟(约米)可享受服务、商业、老人康复、幼儿教育、运动场所、文化场所等小型便民服务,形成社区生活中心;15分钟建成区生活圈即步行15分钟(约1公里)可享受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文化体育场馆、城镇公园广场、便民超市等普惠型日常生活服务,形成邻里中心;30分钟辖区生活圈即从某一类设施出发车行30分钟(约20-30公里)可享受高质量医疗服务、高中及职业技术教育、文体中心、商贸综合体、创新创业服务中心、社会治理中心、高质量医疗服务等提升型高等级综合便民服务,形成家园中心。

浙江出台《浙江省美丽城镇建设指南(试行)》

浙江省美丽城镇5分钟社区生活圈、15分钟建成区生活圈示意图、30分钟辖区生活圈示意图(源自《浙江省美丽城镇建设指南(试行)》)

虽然“美丽城镇生活圈”指向的是浙江千余个小城镇,但其思路却是城市、社区生活圈的延续,进而还能形成比小城镇“5美1机制”(功能便民环境美、共享乐民生活美、兴业富民产业美、魅力亲民人文美、善治为民治理美、城乡融合体制机制)外延更广、层次更高的“美丽生活圈”,正如费孝通描绘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图景,狭义“美丽城镇生活圈”是广义“美丽生活圈”在小城镇这一空间层级上的体现,广义“美丽生活圈”则是针对不同问题、不同载体“各美其美”的生活圈,是狭义“美丽城镇生活圈”在不同空间层级的补充,浙江科学治理破解危机的思路也向广义“美丽生活圈”迈进。

浙江省美丽城镇建设“5美1机制”主要内容(源自《浙江省美丽城镇建设指南(试行)》)

针对愈演愈烈的全领域疫情危机,学界已试图从多角度对疫情作出规范的解释与应对,规划专家基于健康城镇打造、防疫项目用地保障与国土空间分级分类风险管控、生活圈与智慧社区治理、嵌入式防疫规划、韧性城市与应急响应等视角展开了范式反思;地理学者对地理单元、尺度、聚类、呈现等因素对疫情地图影响、胡焕庸线南北疫情分布特征进行了审慎的探讨;建筑师们则聚焦医院等公共建筑设计、方舱等应急救治设施设计、可移动医疗设备建设方式等当下热点;生态学研究者较为

1
查看完整版本: 疫情下狭义健康生活圈与广义美丽生活圈的探